肿物,质地囊性多见,活动度差,无压痛。B超检查多发现附件区或盆腔内不规则的无回声肿物,内有分隔,内壁光滑,最小为3.5cm×2.8cm,最大为19.1cm×12.4cm×13cm。其中1例为中下腹一巨大不均质结节状肿物,上达剑突下4指,两侧达盆壁,宫颈形态消失与腹部肿物相连,术后病理诊断为宫颈肌瘤。
1.4 处理方法 有6例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其中2例在B超引导下行囊肿穿刺术,抽出清亮淡黄色液体,并送病理检查,未见恶性肿瘤细胞。其余22例行开腹手术治疗。术中见卵巢赘生性囊肿3例,占13.64%;粘连合并卵巢赘生性囊肿10例,占45.45%;粘连合并盆腔包裹性假囊3例,占13.64%;粘连合并囊实性肿物伴盆腔转移1例,占4.55%;巨大实性肿物,不活动,与膀胱肠管粘连(宫颈肌瘤)1例,占4.55%;输卵管积水1例,占4.55%;腹壁纤维瘤样增生伴变性1例,占4.55%;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1例,占4.55%;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1例,占4.55%。
1.5 术后病理 22例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术后病理结果为以下类型:(1)肠间包裹性积液2例,占9.09%;(2)单纯性卵巢囊肿9例,40.91%;(3)卵巢巧克力囊肿2例,占9.09%;(4)宫颈肌瘤1例,占4.55%;(5)腹壁纤维瘤1例,占4.55%;(6)卵巢浆液性囊腺瘤2例,占9.09%;(7)卵巢黄体血肿1例,占4.55%;(8)卵巢浆液性囊腺癌2例,占9.09%。
2 讨论
2.1 子宫切除术后形成盆腔囊肿的原因 子宫切除术后形成盆腔囊肿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手术中阴道断端及主韧带断端缝合不紧、止血不彻底,造成渗血或局部组织非炎症性反应形成水肿;(2)盆腔局部继发感染或者腹膜被感染或损伤后,吸收能力下降。由卵巢分泌的液体被包在粘连组织内,不能被吸收,外溢,刺激周围组织产生非特异性炎症或继发感染,产生液体,形成囊肿。(3)子宫切除后,一些卵巢位置下降至盆底,附着在阴道残端或宫颈残端,导致血运不畅,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炎症[1]。
2.2 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囊肿的性质 本文研究的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囊肿是因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切除术后发现的卵巢非生理性囊肿。据近几年来的有关报道,盆腔囊肿的发生率约为2%~4%,性质以包裹性假囊、卵巢良性肿瘤为主,恶性肿瘤少见。本文也发现28例病例中只有2例为卵巢恶性肿瘤,占9.09%,其他26例均为良性病变,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符[2]。由此可见,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囊肿的病变以良性为主,特别是炎症病变多见。
2.3 处理方式 一直以来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切除术时如何处理卵巢是学者们的问题之一[3,4]。切除卵巢可以避免将来发生卵巢肿瘤,但是会切断雌激素的直接来源,使妇女提早进入更年期,影响生活质量。所以手术时卵巢的去留应根据年龄、发生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及个人意愿来综合考虑。
在全子宫切除时,可将保留的卵巢与盆腔侧腹壁缝合固定,避免将卵巢固定在阴道残端或缝入后腹膜。关闭盆腔脏层腹膜时,建议做间断缝合甚至不予缝合,以免缝线牵拉过紧,造成术后卵巢脱垂。有学者建议,在子宫切除术时,将两侧子宫角做椭圆形切口,保留宫角全层、卵巢固有韧带、输卵管及圆韧带。切除子宫后,将两侧宫角对合连续缝合,使卵巢在盆腔内保持正常的位置,有利于卵巢保持正常功能。
对于术后发生盆腔囊肿病例的治疗,采用抗炎治疗或者抗炎治疗后行囊肿穿刺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结合前次病变、妇科检查、超声影像及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囊肿的性质,或许经过这种保守治疗,可以免却再次手术的创伤。随着腹腔镜手术的技术日益改进和操作纯熟,临床可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是微创手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较少,这些是优于开腹手术的特点。它还可以减少再次开腹手术造成的粘连,所以应提倡这一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Steege JF.Ovarian remnant syndrome.Obstet Gynecol,1987,70(1):64.
2 王德智.中国妇产科专家经验文集.沈阳:沈阳出版社,1994,479.
3 Reich H.Issues surrounding surgical menopause.Indications and procedures.J Reprod Med,2001,46(3 Suppl):297-306.
4 向阳.子宫肌瘤手术治疗时卵巢的去留问题.中国医刊,2002,37(4):20-21.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