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沙芬那敏糖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开放的方法,将100例6月-12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及支气管炎,轻型肺炎伴有中度咳嗽,咳痰,鼻塞,流涕症状的患儿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服复方沙芬那敏糖浆,对照组50例服用双清合剂,其他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用药相同。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天,5天对呼吸道单个症状及症状综合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比较两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疗效显著,但治疗组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各指标疗效及综合疗效评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治疗组对药物接受程度更好(P<0.05),两组不良反应少且甚微。结论:复方沙芬那敏糖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化痰止咳药,且依从性较好。
【关键词】 复方沙芬那敏糖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及支气管炎;肺炎
复方沙芬那敏糖浆是一种化痰止咳药,其活性成分为氢溴酸右美沙芬,马来酸氯苯那敏,枸橼酸钠,枸橼酸。我院儿科于2007年1月-12月对该药进行随机的研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入选标准 ①年龄6月-12岁,男女不限,共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②患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及支气管炎、轻型肺炎,入选对象均伴有中度以上咳嗽、咳痰、鼻塞、流涕症状。③研究对象可合并应用抗生素,但不得使用其它袪痰止咳药。
1.1.2 排除标准 ①严重的心,肺,肾功能不全或血液系统疾病;②本研究开始前4周内曾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者;③试验开始前2周有曾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抑郁症,精神病药物);④4周内或正在接受其它药物临床试验者;⑤入选前有恶心呕吐等影响药物吸收和疗效判定;⑥有过敏体质或对右美沙芬过敏或耐受者。
1.2 方法 ①采用随机,对照,开放方法;②治疗组50例服用复方沙芬那敏糖浆,仅供小儿口服,一般每6小时一次,3-6月2.5ml/次;6月-1岁,2.5-5ml/次;1-3岁,5ml/次;3-5岁,5-7.5ml/次;5-10岁,10ml/次;10岁以上,15ml/次。③对照组50例服用双清合剂,一般每日3次,6月-1岁,5ml/次;1-6岁,10ml/次;7-12岁,15ml/次。两组患儿均连续服药5天。
1.2.1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5天观察患儿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单个症状,症状综合积分及不良反应,并于治疗后第5天询问患儿对两种药物的接受程度。各观察指标评分标准见表1。
1.2.2 疗效评价 ①单个症状疗效评估,临床控制:症状不足轻度或消失;显效:症状由3分转为1分或2分转为0分;好转:症状由2分转为1分或1分转为0分;无效:症状无好转或加重。②症状综合改善率:症状综合改善率=(治疗前各单项分值总和-治疗后各单项分值)/治疗前各单项分值总和×100%。临床控制:服药后症状改善超过75%;显效:服药后症状改善51%-75%;好转:服药后症状改善26%-50%;无效:服药后症状改善在25%及以下者。③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2.3 药物接受程度评价 分为非常愿意接受,较愿意接受和不愿意接受。
1.2.4 统计学处理 对患儿年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以x±s 表示,各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用配对资料t检验,组间治疗后各症状积分用两组资料t检验,两组间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两组药物接受程度用X2检验。表1 呼吸道感染患儿各症状评分标准表2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及原发病情况比较表3 两组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前后各症状及症状综合积分变化(x±s)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一般情况及原发病情况,经t检验P>0.05,差别无显著性意义,见表2;治疗前各症状积分,经t检验P>0.05,差别无显著意义;治疗后3天及5天两组患儿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各指标改变经t检验P<0.05,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3天及5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改变经t检验P<0.05,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见表3。
2.2 两组患儿疗效评价 治疗后5天,治疗组临床控制28例,显效5,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65.34%。对照组临床控制12例,显效8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40.74%。两组比较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