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准确临床诊断和合理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月至2009年7月间11例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肝脏MF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大多数MFH患者无明显症状,血清学检查正常,9例患者MRI、CT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全部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9%,无手术死亡。随访发现8例患者术后1年复发。结论 MFH侵袭性强,复发率高,病理分级差,CT、MRI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手术完整切除是MFH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辅以放疗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关键词】 组织细胞瘤;纤维;肝疾病;外科手术;磁共振成像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histiocytoma,MFH)为一种恶性度极高的软组织肉瘤,O’Brien和Stout[1]在1964年第一次对它进行了描述。MFH在四肢及躯干好发,发生于肝脏者较少见,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为了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以便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现对我院2000年2月至2009年7月间收治的11例肝脏MF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复习文献,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2000年2月至2009年7月我院收治的11例MFH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32~71岁,平均36.3岁。肿瘤直径最大17 cm×12 cm,最小为3.5 cm×2.9 cm,瘤体>5 cm者7例,肿瘤单发8例,多发3例。术前临床均未正确诊断,疑诊为原发性肝癌7例,疑诊为其他肝肿瘤4例。治疗方法均为手术完整切除。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
1.2 临床表现 MFH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本组7例患者为上腹部隐痛不适检查发现,4例患者为体检发现。3例有肝炎病史,2例合并肝硬变。
1.3 实验室检查 11例MFH患者均做了全面的血清学检查,其中肝功能完全正常者9例,总胆红素轻度升高2例。HBsAg阳性3例。全部患者AFP、CEA、CA19-9均阴性。
1.4 影像学检查 11例患者均行B超检查。3例病灶表现为低回声,7例强回声,另有1例呈囊实性。均为边界不明确,内部回声不均匀。
6例行螺旋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结果平扫5例呈不均匀低密度影,其中2例病灶周围见水样密度影;1例呈混合密度影;增强扫描后6例病灶均为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5例病灶密度减退呈低密度,1例呈等密度;延迟期病灶均呈低密度。
5例行MRI平扫加Gd-DTPA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显示,5例病灶均呈TIWI等低信号;3例呈T2W1混杂不均匀高信号,1例呈T2WI稍高信号,1例呈T2WI部分高低混杂信号,部分极高信号;动态增强结果显示,动脉期3例病灶轻度不均匀强化,1例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及延迟期4例病灶信号低于肝实质,1例延迟后呈不均匀较明显强化。
1.5 病理检查 肉眼肿瘤大体表现为质软圆形或多结节型,边界尚清。8例有包膜,3例包膜不完整。7例为灰白色,4例为灰白灰黄色。镜下癌组织呈弥漫状排列,可见巨核、多核瘤细胞,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其中9例可见席纹状结构,2例合并肝硬化。
1.6 手术结果 本组除1例因合并肝硬变,术后并发大量胸水、肝功能失代偿,经治疗后痊愈出院,其余10例均恢复良好。全部患者均进行了随访,最长随访时间5年,8例患者术后1年内肝内肿瘤复发,其中3例患者术后2个月内肿瘤复发;2例患者术后行放疗治疗,分别于术后4年、5年肿瘤肝内复发。1例患者(2009年7月手术)术后2个月暂未见肿瘤复发。
2 讨论
MFH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性软组织肉瘤之一[2],男性多于女性,好发年龄为50~70岁,四肢及躯体多见,发生于肝脏的MFH一般少见[3]。术前B超、CT、MRI定位基本满意,但术前定性困难,即使术后,也常需要免疫组化检查方能确诊[4]。
MFH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肝区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厌食、乏力、低热等,其症状与肝脓肿、原发性肝癌及其他肝脏恶性肿瘤相似。AFP、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通常为阴性,常无乙型肝炎病史及肝硬化史。本组患者仅3例有肝炎病史,其中2例合并肝硬变。该病晚期偶见外周血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5]。
MFH属于肉瘤性质,但其组织来源尚未定论,目前有以下几种观点:?譹?訛肿瘤源自组织细胞,其中有些细胞具有成纤维细胞的特征。?譺?訛肿瘤来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