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吻合技术的进步,低位直肠癌保肛率明显提高,但仍有20%~30%的低位直肠癌患者需行腹会阴联合切除和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1]。临床观察发现结肠造瘘口易发生内疝、造口回缩、造口狭窄、造口周围炎和组织水肿等并发症。如何有效地减少上述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10年收治的300例直肠癌Miles术后结肠造口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直肠癌Miles术结肠造口300例,男201例,女99例,平均年龄54(38~85)岁,均经病理确诊:腺癌263例,黏液腺癌21例,直肠类癌16例。Dukes分期:A期40例,B期124例,C期116例,D期20例。手术方式:Miles根治术240例,Miles术加肝转移瘤切除术33例,姑息切除加乙状结肠造口27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常规予以肠道准备,造口的位置术前根据患者体型、职业和生活习惯而确定,大多在左髂前上棘至脐连线中点稍外上方的类圆形切口,直径约3~4 cm。腹部手术取耻骨联合至脐上5 cm的正中切口,右绕脐,远离造口位置,减少污染机会。结肠造口为圆形切口,连同皮下一并切除,“十”字型切开腹外斜肌腱膜、钝性分离腹内斜肌及腹横肌,继而切开腹膜,用手指扩大至能容纳2指,将拟造口处的结肠提至腹壁外,距皮肤平面约2~3 cm,切除多余的结肠,将肠壁脂肠垂与腹膜、腹外斜肌腱膜和皮下作一周间断缝合,造口外翻形成的乳头约高出皮肤1.5 cm,予以凡士林纱布覆盖,3~4 d后开放,或当时开放。
1.3 统计学处理 290例病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6.67%,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Longrank法进行显著性检验。
2 结 果
2.1 结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 300例直肠癌Miles术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18.0%(54/300),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别是:造口缺血坏死2.66%(8/300),造口旁疝1%(3/300),腹腔内疝2.33%(7/300),造口周围炎4.67%(14/300),造口狭窄3.33%(10/300),造口回缩4%(12/300)。83.33%(45/54)的并发症出现手术后1年内,1年后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是造口黏膜脱垂和造口旁疝。
2.2 年龄、体形、切口直径、肠管长度和造口开放方式与并发症的关系 142例年龄>60岁造口并发症发生率26.76%(38/142),98例45~60岁并发症发生率12.24%(12/98),60例年龄<45岁并发症6.67%(4/60),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49例腹壁外段造口肠管长度<2 cm,造口并发症发生率37.78%(19/49),251例肠管长度 2~5 cm造口并发症发生率13.94%(35/251),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200例一期开放中并发症发生率14.5%(29/200),100例二期开放并发症发生率25.0%(25/100),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92例腹壁切口直径<3 cm并发症发生率32.61%(30/92),148例腹壁切口直径3~5cm并发症发生率13.51%(20/148),60例>5 cm并发症发生率23.33%(14/60)。80例体型消瘦者并发症发生率16.25%(13/80),128例体型正常者并发症发生率9.38%(12/128),92例体型肥胖者并发症发生率20.65%(19/92)。
2.3 并发症的处理 造口缺血坏死2.66%(8/300),造口旁疝1%(3/300),腹腔内疝2.33%(7/300),造口周围炎4.67%(14/300),造口狭窄3.33%(10/300),造口脱垂4%(12/300)。本组造口缺血8例,发生手术后72 h,外置肠管失去光泽,末端变成紫黑色,仅局限于外置肠管末端,经保守治疗痊愈。造口周围炎14例,于术后1周发生,经对造口积极护理,肉芽组织填充空腔后出院。造口脱垂4例,均为部分回缩,肠端尚在腹腔外,无肠梗阻症状。造口狭窄10例,发生于1个月后,表现于便秘和腹痛,3例行造口重建术后治愈,7例通过定期手指扩张缓解。腹腔内疝7例,其中5例行腹探查术和小肠复位术,2例经保守治疗缓解。造口旁疝3例,行腹壁缺损修补术,重新安置造口。造口脱垂12例均经保守治疗缓解。
3 讨 论
在我国,直肠癌患者与欧美国家相比有低位、低龄的特点,距肛门7 cm以下的低位直肠癌占直肠癌患者的80%~90%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