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病因及药物因素所致便秘。⑹便秘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至少1年以上),伴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有外科手术治疗的强烈愿望。
1.2 方法 根据排便造影、结肠传输实验、钡剂灌肠及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将入选病例分组。 A组:5例,采取全结肠切除术,行回肠直肠吻合;有导致STC的功能和器质性病变肠管占总结肠的2/3以上。B组:12例,行选择性1/3结肠切除术;有导致STC的功能和器质性病变肠管占总结肠的1/3以下。C组:11例,行选择性2/3结肠切除术;有导致STC的功能和器质性病变肠管占总结肠的1/3~2/3,行升结肠与直肠吻合。结肠长度的计算按以下为准:总结肠=升结肠(盲肠)及结肠肝曲(1/3)+横结肠及脾曲(1/3)+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少部分直肠上段)。手术根据病变肠管的位置和范围决定切除肠管的起止。
2 结 果
A组:本组5例术后患者均无肠瘘、粘连性肠梗阻等手术并发症。术后半年内随访,2例仍存在腹泻,饮食和药物调整治疗效果一般;另3例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和药物调整治疗后排便2~4次/d。肛门无下坠感,无便秘复发。1年后随访,3例排便正常,术后腹泻患者症状有所缓解。
B组:本组12例术后均无肠瘘、粘连性肠梗阻等手术并发症。术后半年内便秘复发4例,1年后行全结肠切除术治愈。其余患者术后半年内排便为1~2次/d或2~3 d排便1次。1年后随访排便均为1~2次/d,肛门无下坠感。
C组:本组11例术后均无肠瘘、粘连性肠梗阻等手术并发症。术后半年内便秘复发1例,1年后行全结肠和部分直肠切除术治愈。其余患者术后半年内排便为2~5次/d,肛门有下坠感1例。1年后随访排便均为1~4次/d,肛门无下坠感。
3 讨 论
STC是一类以结肠传输运动功能减慢为特点的顽固性便秘,排除结肠解剖性、器质性及结肠外病因所致的便秘以及出口梗阻性便秘[2]。由于全结肠或节段结肠的推进蠕动功能减弱,结直肠内容物在结肠内传输缓慢,从而引起腹胀不适、便意感淡漠等为主要症状的慢性顽固性便秘,常伴有烦躁易怒、忧虑、失眠等一系列精神症状,是临床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综合征。STC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其占便秘患者的比例为16%~40%。在我国发生率较高。由于便秘原因复杂,诊断较困难,治疗不规范,出现严重乱用泻药、盲目手术,导致延误和加重病情。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规范、科学的治疗慢传输性便秘的方案。外科治疗的手术适应证必须满足病例入选的条件,否则不可盲目手术治疗。我院根据检查明确病变结肠肠段,分别采用结肠全切除术、选择性1/3结肠切除术和2/3结肠切除术治疗了28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3种术式取得了不同疗效。
A组:采用全结肠切除术,行回肠直肠吻合术。通过这组病例我们发现,采用全结肠切除术治疗5个病例,全部治愈,无一例复发,取得满意的疗效,缺点是腹泻发生率高。
B组:采用选择性1/3结肠切除术。从结果来看,远期疗效不理想,复发率33.3%。其原因可能与术中未能准确定位病变的肠段,或未能完全切除病变肠段有关。张连阳等[3]认为对于便秘病史较短,结肠传输实验证明标志物停留于结肠某一肠段,短期效果尚好,但长期效果并不理想,复发率高。选择性结肠肠段切除术其术式的主观思想是好的,即选择性切除病变肠段,解除便秘的病因,避免过多的切除正常肠段,减少并发症。如何准确定位病变肠段,不遗漏病变肠段,需要实验室和临床的有机结合。另外间隔一定时间后,未切除的轻度传输障碍的结肠肠段病变加重,也成为便秘复发的原因。因此建议医生不要轻易选择此术式,以免术后复发。但随着诊疗水平的进步,选择性结肠肠段切除术的优点将显现出来:准确切除病变的肠段;保留具有正常功能的肠段,降低术后患者腹泻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C组:采用选择性2/3结肠切除术。此种术式术后复发率大约在10%,无严重腹泻患者出现。通过分析,选择性2/3结肠切除术,保留了盲肠、回盲瓣,有助于控制食糜进入结肠的速度,降低了患者术后的排便次数,是一种较理想的维护患者结肠生理的术式。本组复发病例是由于保留了功能障碍的盲肠而导致便秘的复发,再次手术切除盲肠后便秘治愈,可见术前确认病变结肠肠段至关重要。手术是否保留盲肠,关键在于术前明确盲肠是否存在功能障碍,如果存在则采取A组术式,如果不存在则采取C组术式。通过ABC 3组病例疗效观察,我们发现C组(采用选择性2/3结肠切除术)治疗STC的疗效要明显优于B组(采用选择性1/3结肠切除术),而其术后并发症并不高,术后的控便能力和排便次数优于A组。因此我们认为在目前的医疗技术情况下,为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治疗慢传输性便秘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