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器,发射频率460kHz,最大功率250W,RITAStarBurstXL电极针,由九根微电极组成,其中五根电极利用电偶原理实时显示消融点温度,微电极展开后最大直径2.5~5.0cm(可调)。利用RITA专用软件可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功率、阻抗以及5个消融点的实时温度。
1.3 治疗方法
1.3.1 侧方肌肉非损伤切口 病人体位同后外侧开胸,乳房下皱襞腋前线到肩胛角下缘做皮肤切口,做皮下皮瓣解剖游离前锯肌前缘及整个背阔肌体,背阔肌后拉同法松解前锯肌,使之可以向前拉开,并松动背阔肌及前锯肌,使之与胸壁分离,切开确定的肋间隙至足够长度,用单片胸腔牵开器将肋间撑开,第2个牵开器与第1个牵开器成直角放置,用以牵开背阔肌和前锯肌,暴露胸腔肺组织。
1.3.2 射频消融 直视下确定肿瘤位置、大小及周边结构,将RITAStarBurstXL电极针插入瘤体,确认无误后,将电极从2.5cm、3.5cm、5cm分次从针鞘退出,呈伞状张开分布于肿瘤内,按2.5cm,70℃10min;3.5cm,80℃ 5min;5cm,90℃ 5min给予射频序贯治疗,初始功率30W,以后如果实际功率大于设定功率时将设定功率增加10W,最大至90W;对于直径>4cm者,需根据肿瘤的立体构象行多点治疗,尽量使消融范围超过肿瘤1cm。射频消融结束后对胸腔及纵隔淋巴结行清扫术。一周后做增强CT扫描,复查肿瘤标志物。
1.4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WHO实体瘤近期客观疗效判定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进展(PD);分别于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CT检查观察瘤体改变情况。随诊观察患者生存期确定从第一次射频治疗或化疗开始计算,至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结束。
2 结果
10例病人术后早期可坐起活动,无明显胸部切口疼痛,无上肢肌活动障碍,可自主咳嗽咳痰,术后3天均下床活动。消融后早期病灶水肿影像检查肿瘤体积增大,一般于3个月后开始缩小,6个月可见局部瘢痕样组织形成。病例中CR 3例,PR 6例,NC 1例。癌胚抗原(CEA)不同程度下降8例,占80%,有效率(CR+PR+NC/CR+PR+NC+PD)为100%。随访时间3年, 1年生存率80%,2年生存率60%,3年生存率30%。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为气胸、出血及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等,给予对症处理。
3 讨论
射频消融治疗作为一种新疗法,近年来才用于肺癌的治疗,目前国内外有报道采用B 超或CT引导下行肺部肿瘤治疗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术中发生气管、血管破裂,需紧急开胸处理,术中纵隔及胸腔可见转移淋巴结无法清除等。 目前Ⅲ及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在排除手术可能的情况下,多采用以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进行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中位生存期为13.6个月,单纯化疗时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中位生存期为34周[2];射频消融加热到45℃~50℃时,肿瘤细胞内蛋白质变性并发生凝固性坏死,DNA解聚;肿瘤细胞死亡。 而子电极的局部温度能达到90℃,两子电极间的中间部分温度可达到60℃,从而保证毁损范围可达5.0cm3,确保局部肿瘤细胞的灭活[3];个别病例中,肿瘤靠近血管的病变组织,由于血液的快速流动将射频产生的热量带走,可能会降低对局部组织的消融灭活作用,同时靠近肺门的部分不能彻底消融,具有活性的瘤细胞残留。因此Pennathur等强调选择患者肿瘤应远离肺门和距离大血管1cm以上[3]。此外,布针位置与计划针道的偏移造成肿瘤组织的遗漏也是降低疗效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直视下进针有比CT等设备引导进针更确实的效果。肿瘤标志物的下降也是一个很敏感的观测指标,本组患者在射频消融后CEA明显降低;所有患者手术后均感到术前的不良症状好转或消失。
在本组病例中,因不需要得到肺癌根治术一样的充分暴露切口,因此采用了损伤较小的侧方肌肉非损伤小切口,这一切口可以满足对肺癌实体瘤的射频消融,同时也满足对术中并发症的应急处理和区域淋巴结的清扫。该切口与传统后外侧开胸切口不同的是它保留了背阔肌和前锯肌的完整性,患者术后上肢活动不受限制,也能够忍受咳嗽带来的疼痛。因此对患者术后的恢复较为有利。
对于Ⅲ及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很多已不具有手术的可能性,这类患者多采用以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进行治疗。但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中位生存期为13.6个月,单纯化疗时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中位生存期为34周;结果并不乐观[4]。采用射频治疗加区域淋巴结清扫和化疗及局部放疗相结合,对可以达到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也符合肿瘤综合治疗的原则。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