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下尺桡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下尺桡关节在维持腕关节的稳定和力量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下尺桡关节脱位约占全身关节脱位的14%,若不能获得及时诊断并采取正确的治疗,则可导致前臂旋转受限以及腕关节功能障碍。对于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治疗以往多采用尺骨小头切除,但切除尺骨头后出现腕关节的生物力学明显改变,引起腕关节不稳定[1],并且患者很难接受该手术治疗。对于新鲜的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以及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笔者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①X线片:标准后前位X线片应使尺桡骨的遮挡最小,腕掌骨关节间隙在第三掌骨处对称,摄片时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转中立位,使腕关节侧关节间隙增大(>2.5 mm),侧位片上可以看到尺骨头向掌侧或背侧突出。腕关节的姿势对于尺骨头位置有较大的影响,极度旋前的正位片上,尺骨变异可较中立位片改变1~2 mm。因此,由于标准的腕关节摄片体位的困难,造成其诊断假阴性率较高。②CT:下尺桡关节脱位的CT诊断标准主要有在中心法(Epicenter法)、桡尺线法(Mino法)、整合性法(Congruity法)、改良的桡尺线法。有学者提出桡尺比例(RUR)这一指标,并认为与桡尺线法、在中心法、整合性法3种方法相比,其更具优越性[2]。
1.2 一般资料
共选择28例患者,为2004年3月-2008年5月在本院就诊患者。男9例,女19例;新鲜损伤脱位22例,陈旧性脱位6例;年龄32~57岁,平均44.5岁;左侧16例,右侧12例,合并有桡骨远端骨折7例;受伤至手法治疗时间最短1周,最长10个月。
2 治疗方法
2.1 手法复位
患者取坐位,俩助手分别从前臂上下两端做相对牵引,术者用拇食二指捏住尺骨小头并向掌侧和桡侧挤压,同时慢慢旋动患腕,当听到有弹响声或疼痛减轻、患腕能够旋转时,即已复位,小夹板固定。
2.2 固定方法
复位后,维持对位,先在腕部和前臂缠绕一条毛巾,再在尺骨小头尺背侧放置合骨垫,使用腕部夹板固定,在床头X光机透视下对位良好,前臂悬吊于胸前。
2.3 术后处理
①观察患肢血运,出现手指麻木或青紫时立即调整或松弛夹板,定时摄X线片观察。②早期服用活血消肿的中药。③嘱患者每日检查绑带的松紧度,并作握拳、活动手指及肘关节的功能锻炼。
3 疗效标准
按照 Libort法功能评估标准[3]。优:无疼痛,活动不受限,功能正常,握力正常,掌屈或背伸减少小于15°。良:偶尔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功能接近正常,握力接近正常,掌屈或背伸减少15°~30°。可:经常疼痛,工作时轻度受限,功能减弱,握力减弱,掌屈或背伸减少30°~50°。差:持续疼痛,正常活动受限,功能明显减弱,握力明显减弱,掌屈或背伸减少50°。
4 结果
本组28例患者全部获得了随访,最长4年,最短半年。结果优18例;良5例;可2例,前臂旋前较健侧差20°左右,旋后较健侧差30°左右;差3例(皆为陈旧性病例),前臂旋前大约15°,旋后25°。优良率为82%。
5 讨论
下尺桡关节脱位因创伤时受力程度、方向而表现不一,轻则仅损伤下尺桡关节韧带造成单纯性脱位;若损伤发生时腕关节处于屈曲、背伸或前臂处于过度前旋或后旋时,可引起下尺桡关节韧带损伤的同时并发尺桡骨、腕小骨骨折,造成尺骨小头向背侧或掌侧脱位,或桡骨下端骨折后缩短、成角畸形,造成下尺桡关节的纵向脱位分离。职业性的长期慢性劳损,前臂频繁进行内旋或外旋活动,亦可造成其韧带劳损性松弛,引起下尺桡关节脱位。
下尺桡关节脱位主要特点是腕诸骨未见明显异常,下尺桡关节间增宽,压痛,腕部活动有不适,尺骨和桡骨之间的韧带受损(松弛)导致关节的不稳定,常为Coiles、Smith、Galeazzi骨折的后遗症,单纯下尺桡关节脱位,并不少见,尤其是前臂远端骨折后只注重了骨折,下尺桡关节的损伤在临床上常被忽视,以致延误治疗。
对于腕关节有外伤史、疼痛功能受限的患者一定要拍摄正侧位X片,对于下尺桡关节纵向脱位的诊断,标准正位片是重要依据[4]。诊断有疑问时,摄取健侧片对比观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若临床高度怀疑下尺桡关节脱位或半脱位,而X线平片表现阴性时,CT扫描是一种有决定意义的方法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