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而两肝素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3 各组新生儿情况 经UFH或LMWH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新生儿胎龄显著延长,出生体重及身长明显增加,胎盘质量亦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肝素组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治疗组新生儿窒息、胎死宫内和新生儿死亡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320,0.662,0.573),早产2例仅发生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185)。对照组足月小样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两肝素组(P=0.005),而肝素组之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与LMWH组相比,新生儿转重症监护病房(NICU)几率明显升高(P=0.003),但与UFH组以及两肝素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后经系统检查对照组有2例患先天性心脏病,1例足外翻,UFH组有1例双下肢不等长,LMWH组未发现新生儿畸形,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4。表1 各组治疗后胎儿生长情况表2 各组治疗后胎儿脐血流的变化注:P值为两肝素组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脐血流的变化量相比表3 新生儿情况1 注:除特别注明外,P值均为与对照组相比 表4 新生儿情况2表5 治疗前后PLT、PT、APTT试验结果及产后出血情况注:此处P值为与对照组相比
2.4 肝素对孕妇凝血功能的影响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分别检测各组孕妇静脉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各组治疗前后PLT、PT、APTT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肝素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后各项凝血检测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病例治疗后至分娩前均未发生异常出血,仅LMWH组有3例产妇出现注射部位皮下瘀斑,使用云南白药贴敷局部后症状缓解,无1例中止治疗。各治疗组相比产后2h及24h内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发生产后出血7例,各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原因主要为宫缩乏力,另有前置胎盘和胎盘粘连各1例,均非凝血功能异常所致,见表5。
3 讨论
3.1 胎儿生长受限的病因复杂,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与其关系密切[6]。FGR 时血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水平升高,而其抑制剂水平降低,凝血系统部分激活,患者处于高凝高纤溶相互代偿状态,此时胎盘螺旋小动脉出现血管硬化、纤维蛋白原沉着及血栓形成,血管部分或完全阻塞,胎盘绒毛内血管床减少[7],绒毛间质血管间物质转运受阻[8],使胎儿营养物质供应减少,生长受限。肝素可干预凝血过程多个环节如抑制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对抗凝血酶、阻止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还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局部抗炎降血脂,故能改善高凝状态,降低血液粘稠度及血管阻力,增加胎盘血供,从根本上改善宫内微环境,促进胎儿生长发育[9,10]。同时肝素无致畸作用且不通过胎盘,因此在产科领域应用日益广泛。根据分子量大小分为普通肝素(UFH,10~56ku)和低分子肝素(LMWH,3~10ku)。UFH虽常用但剂量较难掌握,过量可引起自发性出血,长期应用可发生骨质疏松和脱发,其诸多局限限制了临床应用。LMWH与UFH相比抗凝作用可预测[11],无需严密监测凝血参数,可根据体重给药且能达到有效抗凝作用;由于分子量低,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小,出血并发症减少;由于对第Ⅱ因子抑制作用较弱,故对凝血系统的影响较小;半寿期较长,每天仅需给药l~2次,且为皮下注射,使用方便。
3.2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肝素组治疗后多个胎儿生长指标增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各脐血流指标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显著,这表明肝素可以有效降低血流阻力,改善胎盘血供,从而促进胎儿生长,延长胎龄,疗效优于常规方法。LMWH组新生儿转NICU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效果稍优于普通肝素。本研究中三个治疗组早产、新生儿窒息、胎死宫内和新生儿死亡发生率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目前产前诊断水平提高、孕产妇参与产前检查的意识及对疾病的重视程度提高以及高危儿治疗护理水平提高有关,另外适当放松剖宫产指征对于减少新生儿窒息、死亡也有重要作用。
3.3 本研究还显示,各组病例治疗后至分娩前均未发生异常出血,产后出血量和产后出血发生率也无显著差异,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检测亦无显著差异,说明肝素对于FGR患者凝血功能并无影响,而低分子肝素组治疗部位出现注射部位皮下瘀斑,属于局部副反应,交替更换注射部位、注射后用云南白药贴敷后缓解。同时也发现,UFH与LMWH在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上并无显著差异,但由于LMWH局部注射,使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需注意的是拟决定分娩前1天应停用肝素治疗,如果肝素应用疗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