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出的多在丘脑内侧部,称丘脑局限型,后者出血多在丘脑外侧部并可进入内囊后支,称丘脑内囊型,大量出血还破入侧脑室,称丘脑脑室型[3]。典型的壳核或丘脑出血可以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叶皮质下出血多提示血管畸形,明显蛛网膜下腔出血提示动脉瘤可能性大。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止血,而是清除血肿,解除脑组织受压,减轻继发性脑水肿,防止颅内高压造成的继发性脑损害。手术应以对脑组织造成最小创伤为前提。近年来,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成为一种趋势,主要方法有: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神经内窥镜手术、“锁孔”手术、立体定向手术及锥颅血肿碎吸术、穿刺引流液化术。穿刺引流液化术是最适宜基层医院开展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治疗的手术方法。
我们开展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体会如下:(1)手术病例选择。因基层医院条件有限,应选择高血压性脑出血典型病例,如典型壳核和丘脑出血,同时选择I~Ⅲ级病例,Ⅳ级病例或70岁以上的昏迷病人、合并严重的心肺疾病以及显著肝肾功能不全者选择保守治疗。(2)继发出血预防。脑内持续出血或再出血导致血肿再扩大,是病人发病早期病情恶化主要原因,也是手术治疗的主要风险。围手术期应控制血压、止血、镇静、维持相对的高颅压。长期高血压和长期饮酒的患者,血管脆性大,容易导致再出血,术前控制血压,收缩压稳定在160 mm Hg水平,收缩压超过200 mm Hg,常易引起再出血。术后控制血压在正常水平范围。术前停用脱水药物,术后停用或减量应用脱水药物,术中血肿抽吸量应一般为计算量的1/3~1/2,抽吸太多有诱发再次出血可能,残留血肿可待术后使用尿激酶液化引流出来。术后液化引流操作禁止抽吸血肿,因术后血肿腔缩小,在负压抽吸过程中,可导致脑小血管破裂出血。术后应用镇静药物,清醒患者要防止情绪波动和呛咳,应避免强烈刺激,如上尿管、上胃管、吸痰管等有创操作。(3)手术时机的选择。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24~72 h,血肿多已凝血,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脑水肿亦不太严重,此时进行手术再出血概率小,效果好,是微创液化引流术最佳时机。(4)颅内感染的预防。术中术后注意无菌操作,特别是术后用药物液化引流血肿的治疗操作。侧脑室外引流时间较长,引流管应距切口较远处另戳孔引出,术后避免脑脊液切口漏。(5)并发症预防。防治肺部感染:高血压性脑出血易诱发肺部感染,应及时预防和控制,除定期翻身拍背应用抗生素等措施外,如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或排痰不畅,应及早将气管切开;防治消化道出血:术后常规应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发生消化道出血还应给予易黏膜保护药物和止血药物,必要时行持续胃肠减压或胃腔内注入止血药物;防治心脏并发症:脑出血患者尤其是靠近中线部位的出血可导致心脏损害,主要有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和缺血改变,可出现急性心衰或急性肺水肿,及时降低颅内压,控制补液量及速度,注意高渗性脱水药物用量等对防止心脏损害十分重要;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支持:昏迷病人早期行鼻饲流食,每日供给热量1 200~1 500 kcal,并补充各种维生素。
【参考文献】
1] 杨泽源.实用神经外科手术救治[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77.
[2] 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88-799.
[3] 涂通今.急症神经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432-433.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