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润滑角结膜,防止上皮角化等功能,泪膜的稳定性取决于泪膜的组成和动力学成分。泪膜功能不稳定常可引起眼表面的变化,导致干眼症。因此泪膜功能破坏是引起术后干眼症的主要原因。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目前已较成熟,随着手术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术者的习惯不同,白内障手术切口各异,透明角膜切口和巩膜隧道切口是临床上较常用的手术切口。通过本研究发现,两种手术切口在术后均使泪膜的稳定性下降,BUT缩短,SⅠt的改变。这可能与手术引起眼表上皮的机械性损伤、术后炎症反应、组织水肿、手术切口隆起等影响泪膜中水化粘蛋白层对眼表面上皮的粘附功能,导致术后泪膜的稳定性下降,无法均匀分布于眼表等[1]因素有关。也有学者认为术后眼局部的用药也可能导致术后泪膜的稳定性下降。我们观察发现这种术后泪膜稳定性下降,在术后90d时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相关研究发现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眼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缓解或痊愈[2]相符合。此外,我们在本研究中还发现,透明角膜切口所致泪膜不稳定的情况大于巩膜隧道切口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从解剖学上看,角膜的感觉神经丰富,主要由三叉神经的眼支睫状神经到达角膜,人类角膜的神经大多走行于上皮的基底膜与Bowman膜之间[3]。透明角膜切口切断了角膜的部分神经纤维,破坏了完整的神经反射,导致相应部位和中央角膜知觉的下降,角膜知觉的降低引起了瞬目动作的减少,进而影响泪膜重建[4]。巩膜隧道切口同样也对神经纤维有破坏,只是因部位靠后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故临床上观察到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术后干眼症发病率较巩膜隧道切口高。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以其无可比拟的优点广泛应有于临床。为了更好的提高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避免和减轻患者的不适,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术前重视患者的筛查,对有泪膜功能异常的采用对泪膜影响较小的巩膜隧道切口。(2)术中尽量避免损伤过多的眼表组织。(3)术后尽量使用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保证预防感染的基础上减少激素滴眼液的使用频率。有临床研究提示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早期使用人工泪液可以增加泪膜的稳定性[5],故术后可早期适量滴用人工泪液,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促进泪膜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刘祖国,罗丽辉,张振平,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泪膜的变化.中华眼科杂志2002;38(5):274277
2徐建江,孙兴怀,陈宇红,等.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眼表的影响.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8):801803
3 Muller LJ, Vrensen GF, Pels L. Architecture of human corneal nervers.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97;38(5):985994
4 De Paiva CS, Pflugfelder SC. Corneal epitheliopathy of dry eye induces hyperesthesia to mechanical air jet stimulation. Am J Ophthalmol2004;137(1):109115
5 陆博,张劲松.人工泪液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泪膜的影响.国际眼科杂志2007;7(4):10061008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