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胆囊十二指肠内瘘的临床诊治

下,临床医师会将其与单纯的胆系结石及急、慢性炎症相混淆。因胆石症的症状与其他胃肠道疾病的症状类似,在通过常规B超检查明确有胆系结石后,临床医生往往主观上认为:所有的胃肠道症状,包括既往出现的上消化道出血表现,均系结石炎症所致。从而忽略了“胆内瘘”这一严重并发症存在的可能。本组9例胆内瘘患者,仅有2例术前接近确诊(术前临床讨论时,有讨论者提出高度怀疑,但由于患者病情紧急、经费紧张,故未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临床诊断)。因而笔者建议:对于那些胃肠道症状非常明显,有或者可疑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仍可采用如胃肠道B超、上消化道钡餐、胆囊(道)造影等费用较低,病人乐于接受,又无明显损伤的检查作为筛选试验。通过筛选试验,对高度怀疑有胆内瘘的患者,可再采取有选择的特殊检查,如:胃十二指肠镜、ERCP、CT、MRI等相关检查以明确临床诊断。由于胆内瘘术前诊断的确诊率较低,术中探查就成为最终确诊的主要手段。
    3.3 手术治疗
    3.3.1 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胆内瘘是一种病理性胆汁引流通道,是原发病变发展演化而成的严重并发症,其引流作用不能导致疾病痊愈;相反,随着胃肠道炎症的加重,胆道逆行感染会加重原发病的病理改变,所以,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3.3.2 术中探查 对于术前反复发生胆囊炎、黄疸,且有或可疑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术中探察发现胆囊萎缩、胆总管扩张,胆囊与周围脏器粘连明显者,手术者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警惕有无胆内瘘这一并发症的存在!对于粘连致密无法剥离、解剖关系混乱不清者,可在找到胆囊后剖开,吸尽胆汁取出结石后,从胆囊内膜观察有无瘘管存在,必要时也可采用美蓝从胃管内注入,以检查胆囊内膜有无瘘口。
    3.3.3 手术方法 原则上是切除胆囊、修补瘘口、放置引流管。若事先安排的是腹腔镜手术,在初步探察后确认无法进行系统全面的探察及有效手术操作时,最好中转开腹(本组就有2例如此)。对于文献报道中,腹腔镜手术修补十二指肠瘘口的个案报道,笔者认为风险太大不甚妥当,还是中转开腹为佳。至于具体手术方法,应当在遵循手术原则的基础上,仔细探查,慎重选择。手术操作应当轻柔仔细,尤其是在分离胆囊颈与十二指肠球后壁的粘连时,应该在麻醉松弛充分、肉眼直视的情况下进行。切勿在无法直视的情况下,仅凭手指探摸后即行锐性剪切,否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本组9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分别有1例十二指肠损伤、2例胆总管损伤及1例门静脉轻度损伤,所幸均在术中及时发现,后续处理得当,才未造成严重后果。合并有胆总管结石等病变者,在患者的手术耐受力良好,麻醉松弛充分,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应该一并解决,手术方式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必要时可采用胆肠Roux-en-Y吻合术等。对于术中出现不明原因的胆汁渗漏时,应当探察胆总管,应用胆道镜、术中造影等手段来确定胆漏的原因和部位,以便做出相应的处理。术后应放置充分的腹腔引流管(必要时可考虑采用双套管引流)及胆总管T管引流,切勿过于自信而省略此步骤。有文献报道[4],胆囊十二指肠瘘患者,术中虽经修补,但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口破裂,由于腹腔引流不畅,大量十二指肠液进入腹腔,引发严重感染导致术后死亡的,应当引起术者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Page JE,Dow J,Dundas DD.Ulcerogenic choledochoduodenal fistula.Clin Radiol,1989,40:58-60.
    2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382-1384.
    3 何春兰,陈平.胆内瘘的诊断与治疗探讨(附14例报告).浙江临床医学,2001,3(12):899.
    4 秦贤举,陈问谭,张勇.胆囊十二指肠瘘11例的诊断与治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18(12):753.
仁和医学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代发医学论文服务,并提供大量论文资料,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与治疗(附19例报告
    小儿胆囊炎、胆石症62例分析
    妊娠合并胆囊炎二例报告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结石性胆囊炎24例
    老年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手术诊治体会
    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
    胆囊切除术后7个月反复呕吐 消瘦 腹部
    双叶胆囊合并腺瘤癌变1例
    胆囊息肉样病变109例分析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加高选迷走神经切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门静脉损伤7例分析
    全脏器转位并结石性胆囊炎一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胆囊排空功能及西沙必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