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其中频率在4%以上的有血瘀、气虚、痰浊、阳虚、阴虚;频率在1%~4%者有湿、水泛、气滞。
3.4.2 前瞻性病例中共出现74个证型,其中证候要素共有166个,各证候要素出现的频率和百分比如下:
病位:心30次(18.07%),肾13次(7.83%),肺10次(6.02%),脾5次(3.01%),肝4次(2.41%),共计62次(37.35%)。其中出现频率在3%以上的主要有心、肾、肺、脾。
病性:气虚24次(14.46%)、阴虚24次(14.46%)、痰浊18次(10.84%)血瘀17次(10.24%)、阳虚6次(3.61%)、水泛5次(3.01%)、湿4次(2.41%)、气滞2次(1.20%)、血虚2次(1.20%)、热1次(0.60%)、气不固1次(0.60%),共计104次(62.65%)。其中频率在10%以上的有气虚、阴虚、痰浊、血瘀;频率在1%~10%者有阳虚、水泛、湿、气滞、血虚。
3.5 治法本次临床观察中收集的治法有补气、温阳、补脾、养阴、活血、化痰、化瘀等58种,一共出现的治法有765条,其中回顾性病例中545条,前瞻性病例中220条。各种治法使用的频数统计如下:
3.5.1 回顾性病例中共有方药206张,其中收集到的治法有545条,常见的有补气(13.39%)、温阳(7.71%)、补脾(7.16%)、养阴(6.06%)、活血(6.06%)、化痰(5.50%)、化瘀(4.22%)、理气(3.67%)、通络(3.30%)、补肾(3.12%)。出现频率小于3%的治法有化湿、利水、宽胸、通阳、补血、疏肝、清热等共计44条。
3.5.2 前瞻性病例中共有方药61张,其中收集到的治法有220条,常见的有补气(9.55%)、活血(9.09%)、通络(8.18%)、化痰(6.82%)、补心(6.82%)、补肾(5.45%)、补脾(5.00%)、化瘀(5.00%)、温阳(4.55%)、养阴(4.09%)。出现频率小于4%的治法有通阳、清肝、豁痰开结、蠲饮、清肺、畅中、宁心、理气、补血、泄浊、降气、补肺、填精、消癥等共计48条。
可见,在本病的治疗中,补气、活血、化瘀、通络、温阳、补脾、补肾、养阴、化痰是常用的治法,这与我们在证素分析中得到的主要病性为气虚、阴虚、痰浊、血瘀等结果是一致的。由于治法是在有用药记录的这一部分病例中提取的,因此这一部分的治法不能完全和全体病例的证素分析联系起来。但是用药记录是随机得到的,因此从中提取的治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体病例的情况。
3.6 中药应用的分布情况共收集到药方267张,其中回顾性病例中的药方206张,前瞻性病例中的药方61张。为了方便统计,对方中同种药的药名进行了统一并计数,如半夏有法半夏、沥半夏、制半夏等,均统一为半夏,甘草有生甘草、炙甘草、炙草、生草等,均统一为甘草。
回顾性病例中共计206张药方,中药应用具体分布规律见表3。表3 206例回顾性心衰病例中药应用分布情况(略)
表3所列中药中频率在25%以上共计18味,出现频次在50次以下的中药主要有生地、全瓜蒌、桃仁、车前子、枳实、猪苓、黄芩、赤芍、泽泻、太子参、山药、熟地等共计225味药。
前瞻性病例中共计有61张药方,其中频率居前位的中药与回顾性病例中相一致。而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下的中药有赤芍、泽泻、太子参、山药、熟地、砂仁、浙贝母、枳壳、地龙等共计116味药。
中药的应用与本病的辨证和治法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发现临床上对于本病的治疗多使用自拟方或在经方的基础上加减,常用的中药在20味以内。
4 讨论
多年来,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证候研究大多集中在文献整理、临床观察和个人经验的总结,而缺乏系统的论证。心力衰竭的辨证标准至今尚未完全统一,临床分型更是复杂。然而,已有相关学者从文献入手,通过对心力衰竭的证候分析,总结了本病的常见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候要素,为本病证候的标准化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3]。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病为明显的增龄性疾病,最多见于71~80岁年龄段,其次为81~90年龄段,而大于90岁者则只占3.01%,这可能与患者死亡率有关。总体来看年龄大于70岁者占到了总体样本的78.06%,并且常合并其他疾病出现,疾病分布规律也与以往有一定改变(将另文刊出)。
根据统计得出的数据显示,在394例回顾性病例中,最常见的证候依次为心血瘀阻证、心气亏虚证、痰阻心脉证、心阳亏虚证、心肾阳虚证;次常见的有痰湿壅肺证、气虚血瘀证、心脾两虚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