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证候分布特点和证候内部特征,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以及临床治法、方药,为今后临床诊治充血性心力衰竭提供依据。方法分回顾性和前瞻性两部分,对符合条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证候和证候要素进行规范,整理其治法和方药的应用,运用Excel软件进行频率统计。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证候依次为心血瘀阻证、心气亏虚证、痰阻心脉证、心阳亏虚证、心肾阳虚证;病位类证候要素在回顾性和前瞻性病例中分布一致,从高到低依次为心、肾、肺、脾、肝;病性类证候要素中,回顾性病例中前5位的依次是血瘀、气虚、痰浊、阳虚、阴虚,前瞻性病例中前5位的依次是气虚、阴虚、痰浊、血瘀、阳虚。补气、活血、化瘀、通络、温阳、补脾、补肾、养阴、化痰是临床上常用的治法。常用中药有甘草、茯苓、黄芪、白术、白芍、半夏、当归、桂枝、丹参、附子、党参、柴胡、大枣、陈皮、川芎、杏仁、麦冬、葶苈子等。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主要在心,与其他各脏密切相关;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本虚以阳虚、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水停为主。该研究结果也显示,从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入手,结合相应治法、方药的研究能够对中医辨证论治充血性心力衰竭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证候; 证候要素; 治法; 中药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心肌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其主要特征。在中医学中,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于惊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等范畴。近年来,各种相关临床、实验研究不断深入,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文从临床调查入手,分为回顾性和前瞻性病例两部分。通过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证候分布、临床用药等相关因素的分析,总结出了本病的常见证候分布规律、证候要素及治法、方药的分布特点,希望能为本病证候的标准化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1 资料
1.1 资料来源200612~200807,上海市岳阳医院、龙华医院、普陀区中心医院等所收住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例。包括回顾性病历资料和住院部在院病人的病历资料。
1.2 纳入标准具有明确的关于心功能分级的病例,其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其他疾病、中药方可以完全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并且具有明确中医辨证分型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①排除不具备中医证型的病例; ②重复出现的病例;③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病例。
2 方法
2.1 病例收集方法①回顾性病例通过在病案室调阅心内科病历收集;②前瞻性病例通过对住院病人的问诊和首次病程记录的内容查阅选择符合条件的病例。
2.2 评价与筛选方法 通过对病历的查阅,选择符合条件的病历,完成前期流调表所设定的内容,症状、体征的评价以病人此次发病的表现为标准。排除符合上述排除标准的病例。前瞻性病例的收集以在院病人的实际情况为标准,不能确定的项目通过咨询主治医生从而得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2.3 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
2.3.1 证候规范按照《中医诊断学》[1]《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2]进行规范。如肝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统一用肝肾阴虚证来计。对于某些不便归类的证候,在专家指导下并参考文献予以保留,如水湿浸渍证、心肺同病等。
2.3.2 证候要素提取根据《中医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以及与充血性心力衰竭证候名称规范相关文献,将证候分解成基本的证候要素。如心肾气阴两虚证分解成的基本证候要素为心、肾、气虚、阴虚。如遇到难于分辨和区分的证型,在专家指导下并参考文献讨论解决。
2.3.3 治法的提取为了便于统计,将用药情况中提取的治法拆分成基本治法,如益气养阴分解成益气和养阴;补气益血分解成补气和补血。由于中医治法在表述上的多样性,对于同一治法在组合中的不同表述予以统一,如补血、益血、养血统一记为补血。对于难以统一的治法则予以保留,如培补摄纳、荣脉等。如遇到难以分辨和区分的情况,在专家指导下并参考文献讨论解决。
2.3.4 统计方法将原始资料数据整理后输入计算机,并进行审核。使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频数描述。各项指标均采用频数统计方法,统计其在总体样本中的比例。由此区分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证候类型分布情况以及与各项统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3 结果
本项研究共收集到465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例,其中回顾性病例394例(男性192例,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