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高于阴性组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F组中阳性组为1分等于阴性组1分观察组3个亚组间并发症无差异(P>0.05)。
3 讨 论
骨髓增殖性疾病(MPDs)是一种多发于高龄人群的恶性干细胞疾病,是骨髓组织持续增生而引起的,增生的细胞以红系、粒系和巨核细胞为主,也可以纤维组织细胞为主。CML的BCR/ABL融合蛋白及HES中的FIP1L1PDGFRA均具有高度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这些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增高是导致CML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这让人们自然而然地设想PV、ET、IMF、 CNL等BCR/ABL阴性的MPD中是否也存在酪氨酸蛋白激酶的异常呢? JAK2 V617F基因突变即在JAK2基因的第1 849位点发生G→T突变,导致JAK2蛋白第617位的缬氨酸被苯丙氨酸代替(JAK2 V617F),这是一种高致病性获得性基因突变。有学者推测JAK2 V617F点突变所产生的激活作用是PV、ET、IMF的重要发病机制。另一方面,KLF4 蛋白是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家族的一员。KLF4(旧称 GKLF)表达于多种组织中,在控制干细胞及其他组织诱导分化上起重要作用。
JAK2作为胞质酪氨酸激酶,在多种造血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受体信号转导起始于JAK,受体结合后JAK活化应进一步激活STAT,促进生长增殖相关基因转录和翻译而表达上调。所以,酪氨酸激酶可以作为研究PV、ET、IML等其他MPD的很好的候选基因。JAK2由7个同源结构区构成(JH1~JH7)。羧基端JH1为激酶结构域,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紧挨着JH1的为JH2结构域,是一个假激酶域。在正常生理情况下,JH2结构域对于JH1激酶活性具有负性调控作用。即JH2区域有自我抑制JAK2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功能,只有在造血细胞生长因子信号刺激的情况下才使造血细胞增殖、分化。JAK2 12号外显子中1 849位核苷酸G→T突变,这种突变发生在激酶样区(JH2)结构域,导致JAK2蛋白激酶样区结构域(JH2)617位的缬氨酸错义编码为苯丙氨酸JAK2 V617F突变。
本研究通过等位基因聚合酶链反应(ASPCR)技术检测106例样本,其中BCR/ABL阴性的MPD患者61例,经ASPCR筛选后又将PCR产物纯化后测序证实JAK2 V617F突变发生率在PV 组为88.5%(23/26)、ET组为57.7%(15/26)、IMF组为55.6%(5/9)。在BCR/ABL阳性的CML、AL和对照组中均未发现该突变。我们的实验结果和Jones等[1]的报道基本相符;78例PV中有58例(74.5%),59例ET中有24例(40.7%),35例MF中有15例(43%),在全身性肥大细胞增多症、急慢性髓性白血病、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健康对照中不存在JAK2 V617F突变。
本研究结果证实,在我国BCR/ABL阴性的MPDs中同样存在高比率的JAK2 V617F突变,发现BCR/ABL阴性的MPDs与BCR/ABL阳性的CML组、AL组之间有明显差别。ET、PV、IMF各亚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在BCR/ABL阳性的CML和AL患者、健康对照组中少有发生。
本研究通过对43例JAK2 V617F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的临床特征统计后发现,他们的年龄、性别在各组均无差异。Kralovics等[2]报道了JAK2 V617F突变组与野生型比JAK2 V617F突变的患者病程明显延长,出血、血栓、纤维化等并发症发生率高。本研究PV、IMF组并发症比较无差异考虑与例数少有关。
在预后及转归方面,本研究资料显示,JAK2 V617F突变阳性的23例PV中1例转为IMF,突变阳性的15例ET中2例转为IMF,但因例数较少,不具备代表性,有待于大样本资料进一步追踪研究JAK2 V617F突变阳性的PV及ET与突变阴性相比是否更易向IMF转化。
Kralovics等[3]报道了JAK2 V617F突变的PH的骨髓增生性疾病中有包括KLF4在内的15个新的基因表达水平上调。KLF4(uppellikefactor 4)是一种新发现的真核锌指转录因子,它是锌指家族的一员。KLF4因子的第181388氨基酸处还有富含脯氨酸残基的抑制性结构区,因此,KLF4具有激活和抑制双重调节作用[4]。研究还发现,当DNA损害后, KLF4是一个重要的调停者。本研究在国内率先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了106临床样本KLF4 mRNA的表达水平,发现KLF4在所有样本中均有表达。但在PV、ET、IMF组中JAK2 V6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