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JAK2 V617F基因突变与KLF4 mRNA表达水平与BCR/ABL阴性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s)的关系。方法 用ASPCR技术检测各组JAK2 V617F点突变、RTPCR技术检测各组KLF4 mRNA的表达水平。根据结果分成阳性、阴性2组。结果 JAK2 V617F基因突变在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中阳性率55.6%(5/9),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中阳性率57.7%(15/26),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中阳性率88.5%(23/26)。慢性嗜中性粒白血病(CNL)、急性白血病(AL)、对照组均没有阳性病例。KLF4 mRNA在每例样本中均有表达,KLF4 mRNA表达水平在PV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BCR/ABL融合基因阴性CMPDs患者存在高频率的同一种分子异常——JAK2 V617F点突变,该突变与BCR/ABL阴性的CMPDs发病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JAK2 V617F突变导致了KLF4 mRNA表达的增高
【关键词】 JAK2 V617F;KLF4;骨髓增殖性疾病
近年数个研究组发现了广泛存在于BCR/ABL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s)中的JAK2 V617F基因突变,推测其突变所产生的激活作用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的重要发病机制。一些研究表明:KLF4 mRNA在CMPDs表达增高。本研究旨在检测JAK2 V617F在 PV、ET、IMF患者和慢性嗜中性粒白血病(CNL)、急性白血病(AL)以及健康个体的突变情况和KLF4 mRNA在上述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JAK2 V617F点突变和KLF4 mRNA表达水平与BCR/ABL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关系,进一步揭示这组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患者及健康对照者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邯郸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2006年2月—2006年12月期间住院和门诊随访的CMPDs患者81例。所有患者符合WHO 2000年诊断标准。选择BCR/ABL阴性61例作为观察组,男35例,女26例;年龄19~86(53±11)岁;包括PV 26例,ET 26例,IMF 9例。BCR/ABL阳性CMPDs患者和急性白血病(AL)32例作为对照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14~68(40±12)岁;包括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20例,AL 12例。健康志愿者12名作为健康组,男6例,女6例;年龄21~62(36±9)岁。
1.2 检测方法 (1)提取患者骨髓或外周血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应用DNA试剂盒提取各标本的DNA和Trizol一步法提取各标本细胞总RNA。-80℃冰箱保存。(2)BCR/ABL融合基因mRNA和KLF4 m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技术,据BCR/ABL融合基因阴性、阳性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3)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技术检测各组JAK2 V617F点突变。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采用两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JAK2 V617F基因突变率 观察组JAK2 V617F基因突变43例,阳性率70.5%(43/61),其中IMF 5例,阳性率55.6%(5/9); ET中有15例,阳性率57.7%(15/26);PV中有23例,阳性率88.5%(23/26)。对照组和健康组均无JAK2 V617F 基因突变。BCR/ABL融合基因阴性、阳性2组间JAK2 V617F 基因突变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内PV亚组阳性率明显高于IMF和ET亚组(P<0.05)。
2.2 KLF4 mRNA表达水平 每例样本中均有表达,在观察组PV亚组KLF4 mRNA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他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4, P<0.05),而其他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KLF4 mRNA表达水平在PV患者显著高于其他患者。
2.3 JAK2 V617F基因突变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并发症比较 因例数少按血栓形成、出血、骨髓纤维化、转白各为1分算,PV组中阳性组为13分高于阴性组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T组中阳性组为1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