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近年来,随着MR快速成像序列、功能成像技术的开发,尤其是MR弥散成像,它能从不同角度反映组织的病理、生理以及生化代谢信息,已广泛应用于脑部疾病、乳腺肿瘤、肝脏疾病及骨骼、软组织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已成为重要的检查手段。目前,MR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纵隔肿瘤中的研究报道很少。本文通过对32例纵隔肿瘤进行MR弥散加权成像的分析,初步探讨其在纵隔肿瘤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对2008年3月-2009年10月间行MR常规检查同时又行MR弥散加权成像的32例纵隔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男22例,女10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4岁,平均41.6岁。胸腺肿瘤22例,其中,包括良性胸腺瘤10例,恶性胸腺肿瘤12例;神经源性肿瘤10例,其中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4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MRI技术
采用GE公司 SIGNA EXCITE HD3.0T超导型磁共振设备。采用8通道TORSOPA线圈。扫描前训练患者呼气末屏气及胸部平静呼吸。常规MR扫描和T1WI增强扫描后,行DWI检查。主要技术参数包括:MR-DWI采用SE EPI序列,TR1500ms,TE49.7ms,NEX=2,矩阵为128×128,层厚6mm、层距1.0mm,FOV 400mm,扫描时间24s,扩散系数b选取800s·mm-2,同时在3个方向施加扩散敏感梯度场。
1.3 兴趣区(ROI)的选定及图像分析
根据T1WI、T2WI及T1WI增强序列上的信号特点,确定肿瘤的实质部分、坏死或囊变区、钙化以及瘤内出血。利用工作站Functool 2(版本)软件,获取肿瘤的DWI及ADC(表观弥散系数)图。在ADC图上,选取肿瘤实质部分作为ROI,ROI的大小主要根据肿瘤实质的大小而定,尽可能大地包括肿瘤实质,避开坏死、囊变、钙化和出血区。
1.4 MR-DWI在ADC图上,选取ROI后,可直接获得肿瘤组织的ADC值,病变实质内取3个同样大小的ROI,以3个ADC值的平均值作为病灶的ADC值。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为小样本,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将获得的MR-DWI的各种参数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以α= 0. 05作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MRI和DWI表现
22例胸腺肿瘤性病变MRI表现:在T1WI上,胸腺瘤呈中等信号,信号强度与肌肉相似或稍高,但低于脂肪信号。在T2WI上,胸腺瘤的信号强度接近或超过脂肪信号。良性胸腺瘤10例,在DWI图上表现为低信号,信号均匀(图1,见封4);恶性胸腺瘤12例,在DWI图上表现为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图2,见封4)。
10例神经源性肿瘤MRI表现:神经源性肿瘤在T1WI上,信号强度呈低到中等,与肌肉信号强度相等或稍低;在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的高信号。6例神经鞘瘤在DWI图上表现为稍低信号,信号强度明显不均匀(图3,见封4);4例神经纤维瘤在DWI图上表现为稍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图4,见封4)。
2.2 不同纵隔肿瘤的ADC值比较
见表1、2。表1 胸腺肿瘤病变的ADC值(略)表2 神经源性肿瘤的ADC值(略)
即良性胸腺瘤的平均ADC值高于恶性胸腺瘤(P=0.001),神经鞘瘤的平均ADC值高于神经纤维瘤(P=0.002)。
3 讨论
3.1 MR-DWI技术
DWI是利用MRI特殊序列观察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扩散运动的一种成像方法,可反映人体组织的空间组成信息及病理生理状态下组织成分水分子交换的功能状况[1]。分子扩散的快慢可用ADC来衡量,ADC值主要反应细胞外水分子的运动,受组织结构、细胞外空间、血流灌注、弥散梯度场的大小等因素影响,尤以组织灌注和细胞外水分子运动为重要。弥散快的组织具有高的ADC值,在弥散图像上呈低信号,而弥散慢的组织ADC值低,在弥散图像上呈高信号。一般来说,b值越低,ADC值受微循环灌注影响就越大,不仅ADC值偏大,且感兴趣区ADC值波动很大;而使用大b值的DWI图像测量和计算ADC值时,各感兴趣区ADC值比较稳定,能更精确的反映扩散状况及测量ADC值[2-4]。故本研究为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