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192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住院分析

感症状,缩短体征持续时间。使疾病的严重程度减轻,能减少与抗生素治疗流感相关并发症包括气管炎、肺炎、鼻窦炎等的发生。192名患者中157例使用奥司他韦后流感症状明显减轻,不良反应少,仅以1例出现恶心、呕吐现象,停药后症状消失。资料显示奥司他韦的最佳给药时间为发病36h之内,因此部分患者可能错过了最佳给药时间,使住院时间延长。如果各医院的发热门诊能提供奥司他韦,那么治疗效果会更好。

  3.4 止咳化痰、清热解毒药物的应用

  止咳化痰、清热解毒药物是治疗甲流中的主要辅助中成药。流感中、后期症状,主要是低热,伴有咽干、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咳嗽等症状。使用双黄连口服液后可缓解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使用清热解毒口服液后可缓解发热面赤、烦躁口渴、咽喉肿痛等症状,牛黄蛇胆川贝液和复方鲜竹沥液可以清热、化痰、止咳等。金莲清热颗粒、银黄颗粒和利咽解毒颗粒也可治疗上述症状,但由于颗粒制剂在污染区内冲服起来不及口服液方便,因此使用较少,银黄颗粒和利咽解毒颗粒度使用频度未能进前10位。

  3.5 抗生素等药物应用分析

  我定点医院收治的患者是在各医院发热门诊作咽拭子核酸检测后,阳性者送我院治疗的患者,因为咽拭子检测需1~2d出结果,因此来我院前,已有1~2d的前期治疗,大部分高热患者已经退热或者转为低热,因此从用药情况看退热药使用较少,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只占第8位。据资料显示,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能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的药物治疗,使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的药物治疗后,有可能导致Reye综合征的发生,从而产生肝脏和神经系统损伤[4]。这样退热药可选品种较少,另外一种吲哚美辛栓使用量更少,不在前十位之内。192名患者中使用抗生素很少,只有4名患者共涉及两种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和注射用阿奇霉素。因此抗生素在表1中未能体现。因为甲型H1N1流感是流感病毒所致,如果没有继发细菌感染,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

  3.6 联合用药分析

  192名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联合用药较多,占74.48%。其中2种和3种联合用药较多。其中大多是西药奥司他韦联合一种或两种中药使用,这样效果较好,可以减少住院天数。联合用药4种药物及以上者多为38.5℃以上,使用了一种或两种退热药治疗,这样使联合用药的品种增加。

  4 小结

  由于郊区医院不能自己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只能送到市里相应医院或市疾控中心检测。这样这些单位工作量太大、出结果慢,使甲型H1N1流感患者初期传染期未能实现相对好的隔离和治疗。来定点医院后,部分患者症状已经减轻。这样可以采用国外和国内某些地区采取的居家隔离治疗的方式,重症患者再收到医院集中治疗[3]。目前,国内发现的病毒比较温和,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少。但也要注意观察病毒的变异情况,防止出现致病力更强的毒株。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

  [2]吴涛,符健,吴彪,等. 甲型H1N1流感4例临床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0):1986,1990.

  [3]Jain S,Kamimoto L,Bramley AM,et al.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2009 H1N1 influenza in the United States,April-June 2009[J]. N Engl J Med 2009;361:19351944.

  [4]杜武毅,龙金明,钟炎皋. 阿司匹林与Reye’s综合征[J]. 临床儿科杂志,1994,12(5):341342

  [5]卫生部办公厅,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三版)
仁和医学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代发医学论文服务,并提供大量论文资料,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与治疗(附19例报告
    小儿胆囊炎、胆石症62例分析
    麻城市1969~1998年儿童伤害死亡趋势和
    辨证治疗颈椎病392例
    1992 1997年北京房山区心血管病社区人
    诺和灵R配合自拟泽泻汤抢救DKA伴高钠血
    人微小DNA病毒B19感染调查
    舒乐助产1682例临床分析
    STR位点D19S253和D8S1179的多态性研究
    2例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的护理
    微创伤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2例报道
    子宫颈癌放射治疗512例临床报告
    福建省1998年肺结核病例发现与化疗管理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