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兔乳腺肿瘤及炎性病变前哨淋巴结间接CT淋巴造影实验研究

巴结轻度强化。肿瘤组显影SLN 12 枚,非SLN 15 枚。炎症组显影SLN 及非SLN各12 枚。对照组显影SLN 12 枚,非SLN 14 枚。各组SLN及非SLN于注射对比剂后1 min时CT值最高,以后逐渐降低,于注射后60 min时仍可见SLN轻度强化。SLN及非SLN各时刻的CT值见表1。形态上,肿瘤组SLN明显增大,并可见对比剂充盈缺损,部分非SLN亦有所增大,少数亦可见充盈缺损。炎症组SLN增大,但对比剂充盈良好。对照组SLN较小,对比剂充盈良好。利用注射对比剂后1 min CT扫描数据进行3D重建,可清晰观察各组SLN及非SLN形态,并可见SLN的输入淋巴管,部分动物可见非SLN的输入淋巴管(图1~3)。在适当角度的MIP影像上测量SLN长径和短径,具体测量数据见表2。各组SLN长、短径比较P值参见表3。在整个CTLG过程中,邻近胸壁肌未见强化,但邻近小静脉轻度强化。表1 CTLG不同时刻SLN、非SLN及邻近胸壁肌CT值(-(-近)±s,HU)表2 CTLG各组SLN的径线测量结果经q检验,除了长径炎组与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彼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亚甲蓝染色时各组所显示的SLN、非SLN数目及位置与CTLG结果一致,非SLN输入淋巴管的显影数量较CTLG略多。病理检查发现,肿瘤组所有显影SLN均发生肿瘤转移,非SLN中有2枚发生肿瘤转移,有5枚反应性增生,其余正常。炎症组所有SLN均发生反应性增生,非SLN未见明显异常。对照组所有SLN及非SLN均未见明显异常。

  3 讨 论

  本研究的关键在于动物模型的建立和CTLG时机的选择。兔乳腺组织较少,血供不如内脏及肌肉丰富。尽管如此,VX2肿瘤的生长仍比较迅速,于种植后第2周即可触及注射部位的肿块,同期可于部分动物右侧腋窝触及淋巴结。在预实验中我们曾对这一阶段的肿大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发现其肿大的原因主要为反应性增生,并非由于肿瘤转移所致。于种植后第3周再对肿大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时发现,此时绝大部分已发生转移,但仍能见到部分正常的淋巴结结构,此时淋巴结的状态多数为肿瘤转移和反应性增生并存。种植后第4周肿瘤原发灶已出现中央坏死,所有肿大淋巴结完全发生肿瘤转移,致使其正常结构破坏殆尽、输入淋巴管阻塞, 此时进行CTLG和亚甲蓝染色均无法显影。因此我们认为种植肿瘤后第3周内为成模时间窗,也是CTLG的时机。将新鲜鸡蛋黄与生理盐水混合作为炎性刺激物,反应较温和,动物耐受良好,在发现腋窝淋巴结肿大时,注射蛋黄乳胶侧乳腺未见红肿等外观改变,亦未触及肿块。此法相对于完全弗氏佐剂法操作简单,且效果相当。相对于肿瘤组,炎症组的成模时间窗则比较宽。在预实验中,曾对炎症组动物进行较长时间观察,发现首次注射蛋黄乳胶1周后即可使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此后1个月时肿大淋巴结仍保持原有形态,第2个月时才发现肿大淋巴结形态萎缩、纤维组织增生。因此炎症组在发现腋窝淋巴结肿大的1 个月内均适合进行实验操作。

  实质上,CTLG是传统X线淋巴管造影(Lymphangiography,LAG)的发展,它不仅是成像手段的改进(由X线平片改进为CT-3D影像),更重要的是其在对比剂注射部位方面的变化。传统的LAG,其对比剂注射部位多位于肢体末端,对比剂走行为由肢体末端开始的向心性流动,可以显示其行程范围内的所有淋巴管、淋巴结,而对病变的局部淋巴引流特征难以揭示。CTLG对比剂注射部位是在病变附近,其流动方向与病灶的淋巴引流方向一致,能够有针对性的反应病变的局部淋巴引流特征。本研究发现,与对比剂注射部位越接近的淋巴管、淋巴结强化越明显,这主要是由于SLN对淋巴的滤过作用造成的。此外,水溶性对比剂在走行过程中的渗出也是造成远处淋巴管、淋巴结密度减低的重要因素。这种现象在以定位SLN为目的的CTLG时是有利的,由于强化程度不同,有助于辨别SLN和非SLN。在进行CTLG时发现,注射对比剂后1 min时SLN及非SLN强化最显著,以后其CT值逐渐降低。我们认为这种现象与局部淋巴引流速度有关。兔乳腺的淋巴管十分细小,淋巴流动缓慢。在注射对比剂后进行了30 s的局部按摩,由于外力作用,使得局部淋巴循环加速,到达淋巴结的对比剂较多,因此1 min时强化最明显。在之后几个时刻的CT扫描前均未进行按摩,同时由于对比剂不断向周围组织渗透,及经邻近静脉引流,致使局部淋巴引流速度不断减慢,淋巴结CT值不断降低。在发生肿瘤转移的淋巴结中,CTLG时可见到一定程度的对比剂充盈缺损,这是由于在淋巴结的转移区域瘤组织较致密,对比剂不易渗透所致的。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对比剂充盈良好,是因为淋巴结内部结构完好,未被病变破坏,因此对比剂容易渗透。对各组SLN的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疏肝消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症100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发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
    200例乳腺占位性病变 B超图像与病理结
    完美饮食计划远离乳腺癌
    甲状腺肿瘤CD15抗原表达及临床意义
    遗传性乳腺癌 卵巢癌综合征的易感基因
    中西医结合治乳腺小叶增生症110例疗效
    乳腺结构不良症囊性增生期诊疗探讨 附
    乳腺结构不良症囊性增生期诊疗探讨 附
    乳腺癌癌前病变和早期癌乳腺癌的癌前病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
    乳腺非典型性增生的临床诊治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