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内的分布少,且多次给药后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体内脂肪组织含量因人而异,在年龄相同前提下,肥胖组儿童脂肪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及体质量较低组,我们计算给药剂量时,一般不考虑脂肪组织的影响而全量给药,使得肥胖儿童实际获得的丙戊酸钠剂量相对偏高,其血药浓度必然偏高。相反,对于体质量偏低的患儿,由于脂肪组织少,所获丙戊酸钠剂量相对偏少,同时药物排泄较快[3],血药浓度就偏低。
本研究中,A组与B组、A组与C组比较,结果提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偏低组临床疗效低于浓度偏高组;而C组与B组比较,虽然浓度增高了,但疗效未见增高,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却有所增高,提示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时需要一个最佳有效血药浓度(治疗窗),本研究显示最佳浓度范围50~80 μg/ml为宜。当血药浓度低于50 μg/ml时癫痫控制效果往往较差[4],而浓度过高如超过120 μg/ml,不但浪费资源,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会明显增加[5]。
3组患儿服药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可能与遗传基因对肝药酶活性的调控、年龄、性别、疾病状态等有关。有资料显示,临床疗效与血药浓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6],我们认为临床疗效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远比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重要。本研究中,初期临床未获得良好控制的这部分患儿,经过剂量调整处理后,全部获得控制。
癫痫发作类型较多,我们选取强直阵挛型癫痫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他类型癫痫也有较大参考价值。需要指出的是,有效血药浓度是相对的,我们在个体化治疗小儿癫痫时,要重视临床疗效的判断,如果临床发作已经得到控制,即使血药浓度低于正常,也没必要再增加剂量使浓度升到有效水平;相反,若患者血药浓度处于最佳浓度范围却出现了不良反应,应立即减量使用。
综上所述,小儿癫痫治疗过程中,在选择药物剂量时,对于肥胖儿童建议采用正常低限给药,对于体型偏瘦小儿,可适当增加剂量,在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的同时,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可使癫痫患儿得到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个体化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26.
[2]钱南萍,范毅,王艳,等. 癫痫患儿丙戊酸血药浓度测定及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药房,2007,18(17):1316-1318.
[3]江志,张洁,廖红梅,等.年龄 体重 剂量对癫痫儿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3):325-328.
[4]杨彤.110例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3,12(1):19.
[5]贾秋玲,文爱东,赵磊.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检测356例结果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10):623.
[6]唐荣福,于星.抗癫痫药物常用剂量与血药浓度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3):167.
仁和医学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代发医学论文服务,并提供大量论文资料,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