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比较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联合后外侧融合(PLF)与单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78例接受脊柱融合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PLIF联合PLF组(n=40)和单纯PLIF组(n=38),随访24周,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所有病例的ODI指数、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椎间隙高度、腰椎滑脱率及融合率,并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内引流量、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随访结果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78例均获得随访,PLIF联合PLF组与单纯PLIF组之间临床症状改善、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及椎间隙高度、滑脱率改善、两组间融合率和出血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LIF联合PLF组术后48 h内引流量较单纯PLIF组多(P<0.05),术后3 d切口疼痛程度大于单纯PLIF组(P<0.05)。结论: 联用或不联用PLF对椎弓根内固定下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融合率无明显影响,联用PLF可增加手术创伤。
【关键词】 腰椎; 退行性疾病; 脊柱融合术; 后路椎体间融合; 后外侧植骨融合
脊柱融合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式,无论对于腰椎节段性失稳、滑脱,或者腰椎狭窄症需要广泛椎板减压可能导致术后腰椎不稳的患者,以及严重腰椎间盘源性腰痛需要行节段性融合的患者,脊柱融合都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常用的融合方法包括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posterolateral fusion,PLF),其中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因可以通过单一切口达到椎管减压和椎体间融合双重目的而被更多骨科医师所接受,但是由于PLIF术式中对关节突的破坏,导致其原本具有的支撑及抗张力、剪力、扭力等作用的减弱或消失,后外侧的稳定性可能受到影响。在PLIF基础上加用PLF能否增加融合节段的稳定性及临床疗效,目前该方面的研究报道少见。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就PLIF联合PLF和单纯PLIF两种融合术式对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2008年2月期间78例接受脊柱融合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腰腿痛伴或不伴有下肢麻木、肌力降低,腰椎MRI证实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或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经过至少6周以上保守治疗无效。排除标准为腰椎骨折、感染及肿瘤。所有患者接受24周临床随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分类、处理节段及融合器使用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基本资料详见表1。表1 两组病例基本资料例
项 目 PLIF+PLF
组(n=40)单纯PLIF
组(n=38)性别 男19(47.5%)18(47.4%) 女21(52.5%)20(52.6%)年龄/岁52.85±9.9253.24±9.36主要诊断 退行性腰椎不稳17(42.5%)15(39.5%) 峡部裂型腰椎滑脱8(20.0%)7(18.4%)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15(37.5%)16(42.1%)处理节段 L3/434 L4/51818 L5/S11110 L3/4+L4/532 L4/5+L5/S154椎间融合器 TFC融合器87 碳纤维融合器5654
注:括弧中为所占比例
1.2 影像学检查
全部病例术前均拍摄腰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及双斜位X线片,腰椎不稳诊断采用White标准,PLIF联合PLF组椎体间相对活动>3 mm者21例,Ⅱ度滑脱15例,Ⅲ度滑脱4例,5例椎体间角度活动域>10°;CT或MRI检查发现25例伴有腰椎间盘突出,其中17例突出偏于一侧,5例显示髓核脱垂,6例伴有明显黄韧带钙化,24例有明显关节突增生或侧隐窝狭窄。单纯PLIF组椎体间相对活动>3 mm者18例,Ⅱ度滑脱12例,Ⅲ度滑脱4例,4例椎体间角度活动域>10°;CT或MRI检查发现23例伴有腰椎间盘突出,其中15例为侧后方突出,6例提示髓核脱垂,7例伴有明显黄韧带钙化,22例有明显关节突增生或侧隐窝狭窄。
1.3 手术方法
两组手术均采用PLIF手术方法(PLIF联合PLF组于PLIF手术后加用PLF术)。
1.3.1 PLIF术 所用椎体间融合器(Cage)有Depuy公司生产的碳纤维融合器和LINK公司生产的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