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HBVM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分为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每组40例,经HBsAg抗结核治疗后观察两组肝功能损害的情况。结果 HBsAg阳性组患者肝损害发生率较HBsAg阴性患者明显增高(P<0.01)。结论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可能与用药前肝脏病理损害严重有关。应选用肝损害小的药物并积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范。
【关键词】 肺结核;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化学治疗
由于流动人口增多和药物治疗不彻底等原因,我国结核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同时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较高,部分结核患者常常合并有乙型肝炎,而抗结核药物对于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损害,部分患者因肝功能损害严重而影响全程规律化疗。为了解HBsAg阳性和阴性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后肝损害的发生情况,我科从2006年至2009年对40例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情况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肺结核患者诊断参照2000年第六次中华医学会全国结核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肺结核诊断标准[1],均符合肺结核的诊断根据乙肝表面标志物将患者分为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两组,每组40例。HBsAg阳性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48.7±22.4)岁;HBsAg阴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7.2±23.6)岁,两组治疗前肝功能检查提示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球蛋白(G)均正常。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观察内容
观察并比较两组ALT升高>40 U/L,DBIL升高>6 mmol/L的情况。
3.治疗方法
抗结核治疗方案采用2SHRZ(E)/4HR。药物剂量:链霉素(S)750 mg,肌肉注射,1次/d;异烟肼(H)300 mg,1次/d;利福平(R)450~600 mg,1次/d;比嗪酰胺(Z)1 250 mg,1次/d。抗结核治疗后每半月检测肝功能1次。对40 U/L130 U/L,TBIL增高,立即停抗结核治疗,改用对肝功能损害较小的药物(如力克肺疾、利福喷丁、乙胺丁醇、链霉素),并加强护肝治疗。均给予高糖、高蛋白流质饮食,应用多种维生素及保肝药物,防止过度劳累,绝对禁酒。常规给予能量合剂、B族维生素,维生素E、大剂量维生素C(5 g/d)及甘利欣(30 ml/d)。
4.统计学处理
观察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两组治疗效果
80例肺结核患者均完成抗结核治疗,发生肝损害的患者经过更改抗结核药物和护肝处理能够完成标准疗程治疗,无肺结核治疗失败病例。
2.两组肝功能损害比较
在治疗期间,HBsAg阳性组发生ALT升高(>40 U/L)23例(57.5%),其中有3例ALT升高>130 U/L;合并DBIL升高(>6 mmol/L)12例(30%)。HBsAg阴性组4例(10.0%)ALT升高>40 U/L,1例(2.5%)合并DBIL升高,未出现ALT升高>130 U/L者。两组两个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HBsAg阳性组ALT、DBI升高人数较阴性组多。见表1。表1 两组肝功能损害比较 [n(略)]
讨论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是标准抗结核化疗方案中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其杀菌机制为分别对细胞内、外,繁殖期、静止期的结核杆菌产生杀灭作用[2]。但这些药物都会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在治疗的初期(一般为几周内),部分患者可出现ALT升高、黄疸等,大多患者为一过性的无症状的转氨酶升高,不需停药可自行恢复。对HBsAg阳性患者情况则不同,乙型肝炎使肝脏处于持续感染过程中,但大部分患者肝功能也表现为正常,这是因为肝脏代偿能力强的缘故,但肝炎造成的肝功能损害可使药物在肝脏中的清除率下降,肝药酶活性下降,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减弱。这些因素均导致药物清除变慢,生物半衰期延长,游离药物浓度增高,从而增加了药效和毒性[3]。
本研究中HBsAg阳性的肺结核患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