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4月―2005年11月期间住 院的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3~68岁,平均63岁。1例表现为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和智能下降,1例为发作性晕厥,1例为椎基底动脉TIA,其余2例表现为眩晕及共济失调。
1.2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TCD),核磁共振(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怀疑有血管狭窄进一步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1例为左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狭窄率达90%,1例为椎动脉开口部狭窄,狭窄率为80%,其余3例为优势椎动脉V4段狭窄,狭窄率均>50%。动脉狭窄率的测量参照NASCET的动脉狭窄率的测量方法 [2] 。
1.3 进行风险-效益评估 对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确定事件血管。全面了解颅内侧支循环情况,进行风险-效益评估,并选择支架类型和规格。
1.4 治疗方法
1.4.1 术前准备 术前3天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d,氯吡格雷75mg/d,术前6h禁食禁水。术前2h静脉泵入尼莫通3ml/h。
1.4.2 手术操作 局麻下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置入6F~8F动脉鞘,将6F~8F导引导管接加压盐水滴注。在导丝导引下输送至病变血管近心端,静脉给肝素5000U,此后再追加1000U/h,在放大路径图下将微导丝小心通过狭窄段,沿导丝将自膨式支架(Precise支架)或球囊扩张支架(冠脉支架)跨狭窄段放置,定位准确后释放支架,其中球囊扩张支架释放压力为608~1013kPa。再次造影了解支架位置、贴壁情况,前向血流情况,狭窄改善情况等。决定是否进行后扩张。其中1例颈动脉支架植入者术中应用了Spider保护伞。1.4.3 术后处理
1.4.3.1 对1例颈动脉狭窄的病例完成NIHSS评分;其余椎动脉狭窄病例完成Malek评分,并与术前评分比较,凡评分值下降>1分视为有效。评分由同一医师完成。
1.4.3.2 术后给予监护72h,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监测生命体征,继续使用尼莫通泵入,根据血压水平调整泵入速度,控制血压于其平时基础血压稍低水平。术后继续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d,氯吡格雷75mg/d,连续3个月;3个月后停用氯吡格雷,6个月后阿司匹林减量为100mg/d,长期服用。
2 结 果
2.1 手术情况 除1例由于血管扭曲支架无法到位而中止手术,另4例手术均获得技术上成功,血管狭窄部位恢复正常血管直径和形态,残余狭窄率<10%。1例颈动脉支架于球囊扩张后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给予阿托品静脉注射后恢复正常。使用Spider保护伞收集到多枚淡黄色粥样硬化斑块。该患者术后24h出现血压下降,考虑为迷走反射,应用多巴胺后逐渐恢复正常。1例患者于手术后局部穿刺部位出现假性动脉瘤,经局部加压而消失。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
2.2 评分情况 术前术后NIHSS评分或Malek评 分显示除1例手术失败者外,神经功能均获得改善。
2.3 术后近期情况 随访3个月,1例颈内动脉支架植入者肢体无力、智能及言语障碍进一步恢复,1例晕厥、1例眩晕及1例TIA患者症状未再复发。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明显增加,由此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已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传统药物治疗常不能控制病情的发展。近年来开展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以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经大宗临床对比研究,均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3-4]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特别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由于其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切,已越来越为更多的患者所接受,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5~7] 。
对全脑血管供血进行全面了解并进行风险-效益评估是行脑血管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前提。术前仔细分析病情、病变血管情况、侧支循环情况、手术径路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可以减少手术的盲目性,提高成功率,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组1例手术前已经认识到手术的径路较差,但最终仍选择手术治疗,结果失败。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植入术由于对术中、术后并发症有充分的准备,结果经及时有效的处理而并发症消除。1例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也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常见并发症。由于术中、术后进行肝素抗凝以及使用大剂量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不利于穿刺点的愈合,故应重视加强术后局部压迫止血并推广应用缝合器,从而减少此并发症的出现。其他较常见的并发症有高灌注综合征 [8]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