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入治疗柏 查氏综合征的护理 |
|
陈志云
柏—查氏综合征其病因复杂多样,主要是由于肝段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阻塞或狭窄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群。我科1998年8月至1999年8月共收治6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好转出院,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例中男3例,女3例,年龄15~36岁,平均29岁。病程2个月至28年。B超提示肝硬化伴腹水3例,胃镜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例。6例中肝功能全套正常1例,肝功能异常者总胆红素(TB)升高3例,1分钟胆红素(DB)升高3例,丙氨酸酶基转移酶(ALT)升高3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3例。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3例,轻度贫血2例,腹水蛋白含量升高2例。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为主5例,以下肢水肿伴心悸1例。 1.2 方法 1.2.1 手术器材:导管、导管鞘、导丝、测压管、扩张用球囊(直径10~25 mm几种规格),进口或国产支架,60%泛影葡胺。 1.2.2 PTA方法:下腔静脉膜性或节段性狭窄行PTA治疗时,一般经股静脉入路,将球囊置入狭窄段,透视下用10 ml注射器手推造影剂膨胀球囊,每次维持15~30 s,扩张3~4次,扩张完毕再行造影及测压,穿刺部位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 1.2.3 EMS方法:用单纯的PTA达不到满意效果,于狭窄段放置一内支架,经颈静脉入路,于第二肝门部穿刺肝静脉,将导丝导管引入。
2 结果
5例经PTA治疗,术后彩超提示下腔静脉或肝静脉血流通畅,随访8个月未再发生狭窄。1例经PTA治疗不满意,行EMS治疗后造影见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的狭窄段明显扩张,血流通畅,静脉压力下降,术后患者腹胀减轻,下肢水肿症状减轻。随访6个月,患者未再发生狭窄情况。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患者因发病原因不明,且患病时间长,表现恐惧、紧张。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操作方法、过程及治疗效果,以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使之积极配合治疗。 3.1.2 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水肿情况,了解患者进食量,有无腹胀、恶心、呕吐、呕血、黑便、呼吸困难等。有腹水者应测体重及腹围,1次/周。应用利尿剂者,准确记录出入量。肝功能异常者静脉点滴肝得健等护肝药物1周。下肢水肿者,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流。本组5例,经护肝治疗后,肝功能好转。 3.1.3 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易消化的无刺激性,含纤维素少的饮食,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E、B、K,腹水重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3.1.4 术前准备:检测出、凝血时间;术前1 d双侧腹股沟及颈部备皮,做碘过敏试验,术前4 h禁食。 3.2 术后护理 3.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回病房后嘱患者卧床24 h,行PTA后取平卧位,行EMS治疗术后取半卧位,因静脉狭窄段穿刺时可能引起血管损伤,并发腹腔出血及穿刺部位出血的可能。故24 h内测BP、P、R,1次/2 h,同时观察意识、瞳孔变化。 3.2.2 穿刺部位观察:由于术中应用大量肝素,容易引起血肿,术毕应对穿刺点加压包扎后用砂袋压迫6~8 h,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及血肿形成,若发现出血应立即压迫止血。本组1例颈部穿刺点少许渗血,给予加压包扎后出血停止。 3.2.3 药物的观察及护理:术后抗凝治疗是为防止血栓形成,常给予肝素4 000 U皮下注射,1次/8 h,共3 d。在抗凝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并定时查凝血酶原时间,以了解抗凝情况。本组1例术后鼻腔出血,停用肝素后出血停止。术后常规静脉点滴抗生素3 d,无1例发热及感染发生。 3.3 并发症的观察 3.3.1 肺梗死:由于下腔静脉长期膜性或节段性狭窄,使该段静脉管腔内血液呈涡流而致血栓形成,PTA扩张狭窄部后使血栓脱落发生肺梗死[1]。术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本组无此并发症。 3.3.2 静脉狭窄段穿刺损伤:静脉狭窄段穿刺不当可损伤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室),严重者出现心包填塞,亦可能并发腹腔出血等。故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呼吸变浅、面色苍白、紫绀、上腹部胀痛及血压下降等症状。本组无1例发生。 3.3.3 心功能衰竭:严重的膜性或节段性狭窄使回心血量减少,右心功能减退,行PTA扩张后,回心血量突然增加,使右心前负荷增大,可[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经纤支镜行瘤体注药治疗晚期中央型肺癌的护理配合 下一个医学论文: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病人抑郁焦虑心理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