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婴同室床位设置优势的研讨 |
|
杨敏
摘要 为探讨母婴同室床位设置优势,将120例母婴同室的母婴随机分为母婴同床、母婴分床各60例,从24 h吸吮次数,生后第1天新生儿体温值、生后第6天新生儿生物钟紊乱例数三方面观察。结果:母婴同床新生儿较母婴分床新生儿吸吮更频繁,复温效果好,能迅速纠正新生儿生物钟紊乱现象。提示:母婴同床比母婴分床更有利于母乳喂养,有利于新生儿复温及促进婴儿心理适应性发育。 关键词 母婴同室 床位设置 新生儿
Key words mother-infant ward bed-setting newborn
母婴同室是取消婴儿室,让母亲与婴儿24 h在一起,有利于母乳喂养,为爱婴医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目前母婴同室其床位设置方式为两种(母婴分床),一种把婴儿床放在病床边,另一种把婴儿床横架于病床上。而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母婴同床更有利于母乳喂养,有利于新生儿健康成长。为此,我们对母婴分床、同床的新生儿进行了观察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999年3~4月在我院分娩的120例产妇,年龄23~35岁,孕周>37周,新生儿体重>2 500 g,Apgar评分7~10分。无严重妊娠和分娩期并发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分娩方式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
分组 例数 平 产 例(%) 头 吸 例(%) 剖宫产 例(%) 对照组 观察组 60 60 22(36.67) 20(33.33) 7(11.67) 6(10.00) 31(51.67) 34(56.67)
两组比较 χ2=0.24 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撤除婴儿床,让母亲和新生儿同床相互依偎在一起。对照组:除了哺乳外,其余时间新生儿均放入婴儿床(母亲床旁)。观察两组新生儿24 h吸吮次数、出生后第1天体温值、出生后第6天生物钟紊乱例数(日夜颠倒)。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24 h吸吮次数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24 h吸吮次数
分组 例数 <8次 例(%) 8~12次 例(%) >12次 例(%) 对照组 观察组 60 60 19(31.67) 8(13.33) 21(35.00) 22(36.67) 20(33.33) 30(50.00)
两组比较 χ2=6.54 P<0.05 表2显示,母婴同床新生儿吸吮次数明显多于母婴分床的新生儿,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2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体温值、第6天生物钟紊乱情况见表3 表3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体温值、 第6天生物钟紊乱比较 (例)
分组 例数 第1天体温值 第6天 生物钟紊乱 ≤36.5℃ >36.5℃ 对照组 观察组 60 60 30 19 30 41 12 3 χ2 P 4.174 <0.05 4.876 <0.05
表3显示,母婴同床新生儿复温、保温效果明显优于母婴分床,能迅速纠正新生儿生物钟紊乱现象。 3 讨论
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即Maslow论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5个层次: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为了生存、成长、发展,必需满足基本需要,只有满足低层次需要后才有更高层次需要出现[1]。该120例新生儿,仅需满足前3种需要,母婴同床比母婴分床更能满足新生儿生理、安全、爱与归属需要。 3.1 有利母乳喂养 母婴同床,新生儿依偎在母亲身边,母婴接触不受限制,新生儿饥饿时可随时哺乳,吸吮次数明显增多。密切接触,勤吸吮,不仅利于母亲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而且能增加垂体泌乳素的分泌,使乳汁分泌量增多,满足新生[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直肠癌根治手术位式固定方法的改进 下一个医学论文: 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截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