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化整体护理对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观察 |
|
金建玲 林屹
摘要 对气管切开病人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前24例(对照组)与实施后21例(观察组)对比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对照组为33.3%,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气管切开带管平均时间,经t检验,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能促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系统化整体护理 气管切开 护理程序
Key words systematic approach to holistic nursing care tracheotomy nursing process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模式[1]。我科于1998年5月至1999年4月,收治21例气管切开病人并实施了系统化整体护理,与1997年5月至1998年4月气管切开24例未实行整体护理的病人比较,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缩短气管切开带管时间,提高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组:实行系统化整体护理。气管切开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9~72岁,平均46岁。其中重症肌无力危象6例,格林-巴利综合征5例,各种脑炎并发癫痫持续状态4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6例,气管切开带管时间最长256 d,最短10 d。 对照组:未实行系统化整体护理。气管切开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21~65岁,平均48岁。其中重症肌无力危象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4例,运动神经元病1例,各种脑炎并发癫痫持续状态6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8例,气管切开带管时间最长321 d,最短14 d。
2 方法
观察组由责任护士为气管切开病人确定护理诊断并制定护理计划,突出“人”的整体性及社会、心理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并运用于护理措施中。对照组实行以“疾病”为中心,护士以执行医生的医嘱为主体来思考和解决气管切开的护理问题。观察记录两组病人的并发症、气管切开带管时间,心理调查等,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并发症1例(4.7%)为出血;对照组发生并发症8例(33.33%),其中感染4例,气管套管脱出1例,气管套管内痰痂形成致使呼吸困难1例,出血2例。两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χ2=3.84,P<0.05。差异有显著性。 3.2 两组平均带管、堵管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气管切开平均带管及堵管时间 (d)
组别 例数(例) 带管时间 堵管时间△ 观察组 对照组 21 24 27.00 45.04 5.43 6.75
两组比较 t=3.42 P<0.05 △ t=2.13 P<0.05 表1示,两组病人气管切开平均带管及堵管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4 讨论
4.1 系统化整体护理可做到防患于未然[2] 气管切开前后责任护士运用护理程序可预见病人生理、心理上的需求,并且由于护理工作动态连续性,更能全面护理病人。例如:观察组1例散发性脑炎病人,入院时表现为轻度紫绀、咳痰困难,护士通过对病人的护理体检,进行入院评估后,列出“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咳痰困难有关”的护理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①及时吸痰,定时翻身、拍背;②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③观察呼吸、SaO2、紫绀的程度;④做好气管切开、人工加压给氧准备。4 h后病人紫绀加重,烦躁不安,出现三凹征,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及时实施气管切开术,病人转危为安。 4.2 系统化整体护理有明确的护理目标[2] 4.2.1 做好气管切开护理,减少并发症:气管切开术后,可能出现感染、出血、窒息等并发症。护士按护理程序进行全面、有计划的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例如气管切开术后,为保持气道通畅,控制与预防感染,防止气管套管内痰液结痂引起窒息,制定护理措施①翻身、拍背,1次/2 h,拍背时从肺底部向上叩拍5~10 min;②及时吸痰[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PMLC评估护理系统记录模式的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PMLC评估护理系统实施标准的研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