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心脏病患者开胸术后心电监护的观察 |
|
翁磊明 尹华 庄梅苓 沈洁
摘要 通过对111例非心脏病开胸手术后患者的心电监护观察,结合文献探讨了开胸术后心脏病的发生、原因、心电监护的意义及护理要点。非心脏病开胸术后心脏病的发生率较高,占16.22%。其发生率与年龄、既往心脏病史、手术操作、疼痛有关。加强术后连续心电监护及采取积极有效防治措施对减少术后心脏病的发生、提高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围手术期 心电监护 心律失常
Key words Perioperation Electrocardiographic Monitoring Arrhythmias
围手术期的心律失常,国内外文献已有论述,[1~3]但多着重于麻醉与手术期间。我们通过对111例非心脏病患者开胸手术的术后心电监护,以分析、了解开胸术后出现心功能异常的发生情况、原因及监护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非心脏病开胸手术后患者111例,男80例,女31例,其中既往有心脏病史者7例。年龄22~79岁,平均58.72±12.54岁。术前心功能1~2级。心功能1级者,表明心脏功能正常、麻醉耐受力良好。2级心功能表示心功能较差、麻醉处理如果正确仍有较好的耐受力。3级心功能表示心功能不全,应做好麻醉前准备,麻醉中要避免增加心脏负担。4级心功能表示心脏功能衰竭、麻醉耐受力极差,必须推迟手术治疗。 1.2 方法 患者术前均行12导联EKG检查,其中7例有心律失常。术后完全清醒后于监护室对患者进行三电极模拟肢体导联监测EKG及血压、氧饱和度,连续3~5天。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3L/min,由监护室医生负责观察。
2 结 果 2.1 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111例非心脏病开胸手术患者中,有17例发生心律失常,1例为心肌梗塞,共占16.22%;心律失常中11例为房颤,6例为频发早搏。本组中肺叶切除术30例,发生心功能异常者7例;胃贲门癌根治术33例,发生3例;食管癌根治术40例,发生8例;胸腔肿瘤切除术8例,无一例发生。 2.2 性别、年龄与术后心脏病发生的关系 发病患者中男13例,女5例,男女性别之间心脏病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意义。开胸术后心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与年龄显著相关(P<0.05),见表1。
表1 性别、年龄与术后发生心功能异常的关系
例数 术后发病数 发生率(%) P 性别 男 80 13 16.05 >0.05 女 31 5 16.13 年龄 ≤50 22 1 4.55 <0.05 >50 89 17 19.10
2.3 既往有无心脏病史对开胸术后心功能异常发生的影响 统计发现,非心脏病患者开胸术后心功能异常的发生与既往心脏病史关系密切(P<0.01),见表2。 表2 既往有无心脏病史对开胸术后发生心功能异常的影响
例数 术后发病数 发生率(%) 既往有心脏病史 7 4 57.14 既往无心脏病史 107 14 13.46 合 计 111 18 16.22
注:P<0.01
2.4 与放置胸腔引流管的关系 在18例患者中,拔除胸腔引流管后,有8例心律恢复正常,其中1例心梗患者拔除胸管后临床症状消失。统计学分析Sp=0.117,P±1.96,Sp=0.44±0.117,95%可信区间为32.3%~55.7%。 2.5 疼痛的影响 本组患者中,运用止痛剂后,心律失常消失6例。统计学分析Sp=0.111,P±1.96 Sp=0.33±0.111,95%可信区间为22%~44%。 2.6 手术类型的影响 统计学显示手术类型对开胸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无显著影响(P>0.05),肺、食管手术70例,发病数为15,占21.4%;胃、贲门手术33例,发病数3例,占9.1%。
3 讨 论 3.1 原因 3.1.1 既往史对手术的影响:开胸手术涉及生命的重要器官,手术及麻醉对患者生理上的影响较大,对原有心脏病史的患者来说,[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颈髓损伤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防治与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外科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特点及施教对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