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眼肌手术呕吐原因与护理对策 |
|
张绍蓉 李世宏 孙强 贺翔鸽
为探讨影响儿童眼肌手术呕吐的因素,并为预防呕吐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我们从1998年4月至1999年12月对107例不同麻醉方式的眼肌手术患儿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无恶心呕吐倾向的斜视初次手术患儿107例,男62例,女45例。全麻组53例,年龄2~8岁,平均5.3岁;局麻组54例,年龄9~17岁,平均12.0岁。两组患儿在体质、营养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全麻组使用氯胺酮麻醉。术前8 h禁食,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剂量0.01 mg/kg;氯胺酮麻醉起始量为静脉注射1~4mg/kg;术中半量维持。不合作的患儿起始剂量为肌注4~10mg/kg,术中静脉给药半量维持。局麻组用0.1%地卡因点眼3次,1%利多卡因1 ml结膜下注射麻醉。 观察项目:为便于分析,区别进食的影响,分为3个阶段①术中至术后6 h(进食前);②术后6 h(进食后)至24 h;③术后24 h至7 d。观察患儿出现呕吐的时间及次数;再分别将全麻组在3个阶段中呕吐的发生率与局麻组对照。
2 结果
两组术后各阶段呕吐发生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各阶段呕吐情况比较 (例)
分组 呕 吐 未呕吐 合计 术中至术后 6 h 术后 6~24 h 术后 1~7 d 全麻组 1 (-16.07) 24 (4.23) 5(0.39) 23 53 局麻组 5 (-3.03) 5 (-4.21) 4 (-0.37) 40 54 合计 6 29 9 63 107
注:括号内为残差值 两组比较 χ2=19.85 P<0.01 表1示,麻醉方式与呕吐发生率有较显著的关系,全麻患儿出现呕吐与手术阶段相关,3个阶段呕吐发生率有较大的差异;全麻组患儿出现呕吐高峰在术后6~24 h,与局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局麻组患儿术中至术后6 h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全麻组,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全麻组和局麻组在术后24 h至7 d呕吐发生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儿童眼肌手术从理论上讲年龄越小效果越好[1],但学龄前患儿手术只能采用全麻方式,麻醉并发症多;局麻适合于年龄大的斜视患儿且并发症少,但此类患儿易发生废用性外斜,影响视功能。故两种麻醉方式各有利弊。眼肌手术呕吐的发生原因之一是眼胃肠反射所致,即手术牵拉眼肌及眼眶内软组织使其受刺激后经睫状神经节、三叉神经传导至中枢,再经迷走神经到胃肠引起呕吐。呕吐可分为速发型、迟发型和混合型3种类型。经临床观察,以上观点是局麻组术中、术后和全麻组术后1~7 d(由于氯胺酮对机体的影响已基本消失)呕吐发生的主要原因。用氯胺酮全麻有较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减少了患儿因恐惧造成的对抗反应,从而使眼肌张力减低,术中对眼肌的牵拉减轻,有效地抑制了速发型眼胃肠反射的发生,氯胺酮有较强的交感兴奋作用,有可能对抗眼胃肠反射的植物神经的兴奋,使呕吐减少。表1可见全麻组患儿发生呕吐多在术后意识恢复期,是氯胺酮的副作用所引起的。氯胺酮能引起胃肠腺体分泌增加,使胃内容物增多,刺激胃肠蠕动和氯胺酮麻醉的“分离现象”[2],造成胃内压升高,引起呕吐反应。局麻组和全麻组患儿进食时发生呕吐例数较多,是因为患儿长时间禁食、禁水后突然进食,引起胃部不适造成呕吐。
4 护理对策
4.1 术前绝对禁食禁水是避免呕吐的关键 护士术前对患儿及其家长作耐心细致的卫生宣教工作,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向家长介绍有关注意事项,全麻手术的患儿术前8 h绝对禁食、禁水,以防止术中发生呕吐致误吸。 4.2 重视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 将手术前后对患儿的心理护理作为常规。对4~17岁年龄段、性格内向、遇事紧张及胆小怕事的患儿要特别重视,并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重点开导,如讲英雄故事等。术前消除患儿恐惧心理;无论做任何操作一定要先作通思想工作。 4.3 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 术前协助患儿完成常规检查(心电图、X线摄片和各种检验),若有异常或患儿出现咳嗽、感冒等症状及时报告并[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外科疾病伴隐性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心脏移植术后重症隔离室细菌监测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