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心脏手术中的运用与护理 |
|
徐芬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简称IABP)是心脏手术左心辅助循环方法之一。我科1999年2~12月,对7例体外循环术中不能脱机和/或低心排综合征行IABP辅助后顺利停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7例中男6例,女1例,年龄33~70岁,平均53岁。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3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风心联合瓣膜病行双瓣置换术2例,左房粘液瘤行摘除术1例。术后6例治愈,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1.2 方法 采用System 98型IABP机(Dotascope公司生产),经皮穿刺,从股动脉插入气囊导管至降主动脉,气囊导管尖端置于锁骨下2~3 cm,X线摄片定位。连接反搏仪,选择心电图中R波高尖、T波低平的导联,触发反搏,使之与心动周期同步。根据动脉压力波形调整反搏时相,使气囊在舒张期(相当于动脉重波切迹处)充气34~40 ml,心脏收缩前排气。持续44~72 h后拔管,局部压迫6 h。
2 护理
2.1 监测生命体征 24 h动态监测血压、心率、脉搏、呼吸,每30~60 min记录1次。通过调整充气与放气时相,使反搏压维持高于病人血压1.33~2.66 kPa才有辅助循环效果。使用微量注射泵持续输入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1~2 μg/(kg.min)。升压药量减少或停用,平均动脉压>12 kPa,CVP降至1.44 kPa以下,神志清醒、末梢循环改善、四肢逐渐转暖表示病情稳定,可减少辅助次数,按2∶1~3∶1辅助,44~72 h停机。 2.2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 气囊导管较粗,可使股动脉血栓形成后脱落栓塞而造成下肢缺血,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反搏期间,密切观察下肢皮肤色泽、温度、感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必要时采用多谱勒探测血流。停止反搏观察拔管指征时间应<1 h,以免气囊导管周围血栓形成。本组7例均采用多谱勒探测血流,1~2次/d,足背动脉搏动良好。 2.3 观察肾功能 术后24 h内给予持续导尿,观察尿量,注意电解质平衡,以防低钾血症。本组1例,术后2 h血钾2.8 mmol/L(正常3.5~5.5 mmol/L),即静脉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30 ml加10%氯化钾20 ml,用注射泵输入,25 ml/h,2 h后血钾升至3.8 mmol/L,未发生心律紊乱。另1例,术后当日BUN 11.9 mmol/L,Cr 225 μmol/L,考虑为肾前性肾功能不全,与导管位置过低造成肾灌注不足有关。立即床边X线摄片,示气囊导管尖端位于左第4肋间(位置偏低),即将导管尖端再次进至第3肋间,复查肾功能在正常范围。 2.4 抗凝护理 IABP术后24 h内和胸腔、心包引流量偏多者不宜抗凝。术后24 h内监测激活血凝固时间(ACT),ACT<180 s,可使用肝素钠0.5 mg/kg(125 mg/2 ml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31 ml,1 ml=4 mg),4~6 h静脉推注1次。肝素治疗时注意观察皮肤伤口、胃肠道有无出血倾向。 2.5 胃肠引流护理 为防止胃肠过度膨胀导致膈肌上升而影响呼吸,术后常规留置胃管行自然引流或负压吸引。观察胃液量、性质、颜色及胀气程度,并准确记录。待撤去呼吸机后拔胃管,4~6 h后无呕吐可进食。 2.6 气囊导管的护理 每日为病人行晨午间护理或更换床单时须妥善固定气囊导管,防止因牵动而使导管脱出或移位。每天更换伤口敷料,预防感染。
徐芬(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武汉 430022)
参 考 文 献
1,汪曾炜,刘维永,张宝仁主编.手术学全集.心血管外科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27~130 2,朱晓东,薛淦兴主编.心脏外科指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0.588~593
上一个医学论文: 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患儿肺部感染的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经鼻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术的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