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 Lid. 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在术前各项指标正常的情况下,分别收集术后其中的动脉血二氧花碳分压(PaCO2)、氧饱和度(SaO2 )、肺活量(VC)值,肺活量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分别统计出在PaCO2 >45mmHg、SaO2<96%、A/P<60%、BP不正常时,二组的例数,用四格表法加以对照分析,见表1。
1.2.2. 引流情况评定:在术后六小时和术后24小时,分别记录腹腔引流量,计算出六小时引流量所占24小时引流量的百分比(%),用此值来反映术后六小时引流的畅通度,统计出<50%的二组例数加以比较。同时,在术后24小时,测定患者的体温(T),统计出T>380C时的例数,加以比较。
1.2.3. 舒适度评定:术后六小时听取患者的主诉反应,用症状自评量表[1](见表2)评定患者的烦躁、头痛、头晕、腹痛、腰酸、呕吐情况,将二组数据用2×5列联表检验处理,见表3。
表1 二组各项指标发生率比较
表2 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制
表3 二组症状程度对照
2. 结果
从表1、表3发现,二组在PaCO2、SaO2 、VC、腹腔引流、烦躁、腰酸方面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性,说明实验组对呼吸功能、舒适度的恢复有明显的作用,也有利于腹腔的引流。其它方面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性,说明实验组不会引起其它的副作用,如引起血压异常、呕吐反应等。因此,早期半卧位能全面提高全麻腹部手术后的康复质量。
3. 讨论
术后采取半卧位的优越性早已为大家所肯定,但对全麻腹部术后早期采取半卧位似乎还没有达到共识。主要认为早期半卧位对呼吸、循环等方面会造成不安全、不稳定因素。通过以上的临床科研论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克服传统论点带来的约束。
3.1.早期半卧位能促进呼吸循环功能的复苏。由于术后早期受全麻吸入药物的残余作用,呼吸中枢仍有一定的抑制,使通气功能减弱,潮气量降低。同时,肺容量降低也是术后早期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特别是腹部大手术后,因手术刺激、腹胀、术后疼痛、腹带过紧或过度肥胖等因素,使胸腹顺应性降低,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和低氧血症,此种术后早期肺容量降低的病症亦称为“术后肺容量综合症”, [2]且越在术后近期,低肺容量表现越明显。因此,如果术后继续给予平卧位,呼吸功能将不能得到尽快复苏,因为仰卧位可导致潮气量减少9.2%,[3] 从表1可见,平卧位组较半卧位组在VC、PaCO2、SaO2 存在明显不足,故在全麻术后早期,尽快采取半卧位,让患者取头高位,可使胸肺顺应性降低7%,肺活量增加10-15%,[4] 下部胸廓和膈肌活动度增大,膈肌下移后使肺底部肺脏扩张较好,从而气体交换面积增大,有利于通气。还可增加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促进全身循环,提高血氧含量,改善全身缺氧情况。同时半卧位能减轻腹部切口张力,减轻疼痛,以改善呼吸。另外,正常人在气管导管拔除后2-8小时内,胃内容物返流和误吸发生率甚高[5],如果采取半卧位,保持胃肠减压引流通畅,就能避免胃内容物经胃、食道括约肌进到咽喉部而引起返流误吸。传统理论认为,术后平卧可预防舌根后坠引起的呼吸道梗阻,但从临床观察发现,经过术后复苏室的恢复,一般患者回到病房后,神志清醒,呼吸道通畅,保护性吞咽及咳嗽反射恢复,因此,术后早期半卧位没有一例发生舌根后坠、呼吸道梗阻现象。
3.2. 早期半卧位有利于引流,以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从表2看,半卧位组在六小时内的腹腔引流通畅度明显比平卧位组提高,术后体温、腹部体征二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性,可能和术后应用镇痛泵、机体个体反应差异等因素有关。虽然传统的卧位方式只强调术后平卧六小时,但这六小时正值机体对术后创伤炎症反应的高峰期,也是术后腹腔渗血、渗液的高峰期,因此,及时采取半卧位,可使积液集中于腹腔的最低位,通过低位引流管的放置,及时引流到体外,以减少腹膜对积液的吸收,降低术后炎症反应的时间和程度。同时,也可以预防膈下感染。
3.3. 早期半卧位有利于提高术后的舒适度。从表3看,二组在烦躁、腰酸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性,说明早期半卧位更易为患者所接受。因为术中长时间的平卧位,术后再延续同样的体位,患者会随着感觉的逐渐恢复而感到全身疲劳和部分肌群酸痛,故患者渴望通过及早改变体位来缓解不适。
3.4. 早期采取半卧位的几点注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