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护理 |
|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angina;UA)是指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AMI)和心脏性猝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包括除稳定性心绞痛以外的其它各型心绞痛。既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也可能迅速进展为AMI甚至心脏猝死。UA曾被称为中间型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机能不全,进行或强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加速型心绞痛、冠状动脉衰竭、濒临心肌梗死前综合征等。因此早期对其正确积极的治疗及精心细致的护理,是治疗及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病人常多为50~80岁的老年人,多有高血压(并伴有睡眠差)、高胆固醇血症(表现为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等疾病的病史;也与家族史有关。其病情可因病程的时间、发作的时间、发作间隔的时间呈进行性加重,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发作反复、频繁。心电图常见ST段压低0.1mV(1mm)出现暂时性的心肌缺血。
病情观察:了解病人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部位、性质、有无放射性的疼痛、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缓解方式,询问发生前有无诱因存在是评估疼痛的重点,并及时准确地记录及处理。
诱发因素:疲劳、情绪激动、紧张、环境吵杂或寒冷、体位突然改变、进食过饱、饮食习惯过甜过咸等。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体力活动可增加心脏负担,增加心肌耗氧量,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随心肌的需要增加而增加。发病初期休息是治疗的关键。患有鼾症,甚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老年人应及时通过使用nCPAP治疗或外科治疗矫治鼾症,预防因鼾症引起的内皮素合成增加所致收缩血管物质释放,心脏负荷加重,同时冠状动脉收缩,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绞痛的发作。
饮食:进食清淡、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质及纤维素的食物,不宜过快过饱,可少食多餐。饮食不宜过咸,有关研究表明:因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HLD)、高胰岛素血症(HID)引起的糖耐量异常(IGT),局部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全身性炎症,是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故限制甜食及高脂饮食,并应忌烟酒。
日常生活习惯:根据病情进行活动,如:太极拳、散步...有助于促进侧支循环的发展,提高体力活动的耐受量改善症状。改变体位时行动应缓慢:如起床时应做到“三个1分钟”,睁眼后1min在原处坐起,坐起1min后方可移至床边,待1min后下地行走。保持大便通畅,按时排便,若大便硬结可给予开塞露20ml塞肛,严禁用力排便、导泻或行高压灌肠(清洁灌肠)等,易出现心输出量骤然增加,心肌缺血缺氧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 @pagebreak@ 使用硝酸甘油的护理:使用后出现颜面潮红、头痛、心悸等症状,是因为药物造成头面部血管扩张引起。为防止用药后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可嘱病人用药后卧床休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使用输液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以防止意外发生,一般8~10mg/min。输液过程中嘱病人在床上解大小便,避免体位突然改变而出现血压下降、头晕、冷汗、心悸等症状。输液前及输液期间,应定时测血压。
输液时的护理:输液速度宜慢不宜快。由于输液时间长,应在治疗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鼓励安慰病人耐心地坚持输液治疗。观察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的情况发生,便于及时调整输液量及观察肾脏代谢功能。
治疗中对血管的保护:多数病人的血管为弯曲、弹性差、细小、脆性大、不易固定,在进行输液、抽血等治疗时应注意对血管的保护。使用留置针,必要时可做颈外静脉切开留置术等,可减轻病人因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痛苦。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
(1)术前做好心理护理,介绍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必要性,以及平和的心态与充足的睡眠对次日手术的成功有很大帮助。行抗生素皮试及碘过敏实验。术野皮肤的备皮及术前血常规检查、术前使用小剂量镇静剂。术前12h内禁食,8h禁饮水。术前排便。造影前可适当饮水,避免脱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
(2)术后使用沙袋(1kg)压迫止血(静脉6~8h,动脉8~12h);术后卧床8~12h,做好心理护理及生活护理;行心电监护观察:心电、血压、体温、局部出血情况、远端动脉的搏动;常规应用抗生素3~5天。鼓励病人多饮水,消除病人的害羞心理,解释通过尿液将造影剂排出体外的重要性,观察尿量,必要时予利尿剂,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y,PTCA)的护理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高氧液静脉输注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与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