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护理 |
|
4)采集后继续观察血压、脉搏、心率等变化,穿刺点加压包扎并观察局部情况,防止感染和皮下血肿。本组7例患者均有穿刺部位的不适与疼痛,但术后2小时均能缓解。骨髓穿刺后局部无血肿及感染发生。患者一般在抽取骨髓后第2~3天出院,BMCs培养成功后再入院。 @pagebreak@ 2.2术中护理
热情迎接患者进入导管室,协助患者平卧于导管床上,连接心电血压监护仪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吸氧,告知术中注意事项,做好心理安抚,稳定患者情绪。左下肢建立静脉通道并接三通,便于术中随时注射抢救药物。硝酸甘油、利多卡因、多巴胺、阿托品等抽放注射器内备用。配合医师进行消毒、麻醉,随时观察手术的进度,及时准确地递送导管。手术开始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动脉内压力曲线变化及心电图变化,并经常询问患者感受,注意其神志、表情、呼吸等变化,尤其是行冠脉造影、注射造影剂、导管球囊在冠脉病变内定位扩张加大压力时,易出现频发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应立即报告给术者。手术结束后协助患者移到平车上,嘱患者回病房后穿刺侧肢体制动、适量饮水,联系主管医师将患者送回CCU病房。
2.3术后护理
2.3.1严密观察:患者回到CCU病房后,给予心电血压监护,2~3L/min吸氧。观察以下方面:(1)动态生命体征的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心肌酶谱、ACT、尿量等变化;(2)症状的观察:应特别注意患者有无胸闷、胸痛、背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情况;(3)观察全身皮肤有无皮疹,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情况;(4)骨髓干细胞培养液输注后不良反应的观察: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疲劳、寒战及发热等症状,有无局部或全身性荨麻疹、发痒、哮喘、呼吸困难、腹痛、血管神经性水肿、血压下降等过敏反应表现,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2.3.2拨鞘护理:患者回到CCU病房后监测ACT在150~180s时通知医生拨除鞘管,同时开放静脉通路,瞩患者拨除鞘管需压迫20~30min左右,需尽量放松。注意是否出现迷走反射,备好阿托品、多巴胺等抢救药品和必要的抢救药物。穿刺局部加压包扎,肢体制动,6~8小时后无出血撤去绷带。
2.3.3生活护理:患者术后需平卧,穿刺侧肢体制动,因此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评估患者的各种需要,满足患者的亲情需要。在不影响患者休息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家属的探陪。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不定时适当变化患者的卧位,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帮助患者准备凉热适宜的水,在心功能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便造影剂排出体外。患者往往出现排尿困难,应注意用屏风遮挡,保护患者隐私,采取诱导方法,促进患者排尿,尽量避免导尿。
2.3.4饮食护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不会引起排斥反应,但增加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非常重要。护士要协助并指导患者订餐,宜清淡易消化、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为主,摄入适当的粗纤维和水分,保持大便通畅。
2.3.5出院指导: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合理安排日常活动,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的稳定,大便通畅,遵医嘱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心电图、心脏彩超和心脏ECT,学习健康教育材料,参加医院有关的健康教育讲座,根据发放的病员联系卡,有紧急情况及时与医院绿色通道联系。
3小结
骨髓来源的干细胞移植技术,为坏死心肌细胞的修复重建及衰竭心脏的功能恢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在围骨髓干细胞移植期间,全方位地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确实对于介入治疗的成功、并发症的减少及术后康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7例患者通过以上治疗和护理,手术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改善了心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根据术后随访,7例患者生活均自理,生活质量较术前有明显提高。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脑血管病并发症的临床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心律平致恶性心律失常1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