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静脉输液 心理分析
静脉输液是每一个护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础护理操作,那么在实习期间我们将如何不断提高完善这项专业技能呢?在从教几年中,我深刻体会到除了让护生掌握一整套严格的静脉输液程序外,更应该让他们了解如何调整输液时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效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现对护生在此项操作中经常出现的几种心理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一系列对策。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254名实习护生为评价对象,其中中专毕业生183名,大专生71名。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护生在静脉输液时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调查。
1.2方法
参考有关文献资料,结合护生在静脉输液这项操作中常见的情绪变化进行了解分析,发放调查表254份,收回254份,回收率为100%。调查内容与结果(下表)。
静脉输液时的心理变化调查表
心理状态 例数 百分比(%)
紧张 123 48.4
恐惧 52.0
急躁 49 19.3
不自信 50 19.7
盲目自信 27 10.6
2.结果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护生在静脉输液时会产生种种不良心理状态导致整个操作以失败而告终,直接影响患者对护生信任感的产生,从而影响某个实习阶段的成绩。
3.讨论
3.1护生的特点
3.1.1人际交往能力差。护生年龄普遍偏小,平时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初次走向社会,面对不同文化层次、经济情况、家庭条件、社会地位、信仰背景的病人,不知如何与之交流。
3.1.2环境适应能力差。在校护生生理上日趋发育成熟,而心理成熟明显滞后。对新的成长环境适应能力差,特别是部分来自农村的护生,对医院的工作性质、特点知道很少,有一种自卑、焦虑、不自信的心理。
3.1.3心理承受力差。护生在进行操作考试或服务对象是熟人、直属领导时,以及在病人不配合、病人急救等情况下,往往心情过于紧张、恐惧,对操作心中无底,担心操作失败。而在工作繁忙时则表现为一种急躁情绪。
3.1.4学习兴致高。护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有一种强烈的探知欲望,对周围的一切既好奇又跃跃欲试,有的护生就产生了盲目的自信感。
综上所述,护生所有的一些特点,就带来了他们在静脉输液这项操作时的种种情绪变化。当某种情绪发生的时候,必然伴有相应的生理变化。比如情绪紧张时,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出汗,甚至肌肉抖动,这时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手也会出现颤动,致使定位不准,静脉穿刺失败。
3.2影响护生静脉输液时心理的因素
3.2.1患者方面。由于当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病人地位的改变以及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使得他们对护生缺乏信任,拒绝护生服务,表现出语言、表情、神态上的不合作,例如“你行不行?”、“别把我们当实验品”、“你可以一针见血吗?”、“你打针可以让我不痛吗?”。这些都极大地干扰了护生的情绪,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3.2.2教师方面。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在职护理人员编制紧缩。而病人住院天数和床位使用率的加快,病人对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及整体护理内涵的拓展,使得带教时间与精力不足。另外,目前一些临床带教老师仍是中专学历,缺乏综合知识积累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无法恰当的作好学生与患者之间的疏通,让病人更好的接受学生。
3.2.3护生方面。目前绝大多数护生为独生子女,优越感使他们变得养尊处优,困难与挫折经历的少,心理承受力差,情绪变化快,自控能力差,无法从容地应对各种情况。
3.3护生如何调节好静脉输液时的情绪变化。
3.3.1严格操作。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护理专业知识,更需要过硬的护理操作技能。护生只有严格熟练的掌握这项技术,才能更好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