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要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如皮肤有无出血点、淤斑;穿刺局部有无出血;患者意识、瞳孔对光反射及瞳孔异常变化,有无呕吐等,以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并注意观察患者尿及分泌物等的变化。溶栓治疗的患者,尽量减少肌内注射,避免出血及影响对心肌酶的观察。溶栓治疗的患者需在溶栓前、后定时抽血标本,查血清肌酶激酶和MB同工酶、凝血酶原时间等,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及观察病情变化。抽取的血标本即安排专人将血标本送医院生化室检验,并于溶栓后定时送检。 溶栓治疗的患者因反复穿刺抽血,既增加患者痛苦,又增加局部出血的并发症。可选择一处血管,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后接三通管,每次从三通管处取血,取血后用生理盐水封管。此法操作简单方便,避免了反复穿刺采血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及对血管的损害,又能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酶学值。
1.4.2 心律失常 AMI溶栓治疗,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心肌灌注时引起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有报道[2]前壁梗死时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多为室性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早、加速室性自主心律、室速、室颤等;下壁梗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多发生窦缓、房室传导阻滞。因此在溶栓过程中,要对心律失常有充分的认识,护士必须熟悉AMI患者心电图变化规律及常见心律失常图形,对患者采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并将变化的心电图录下且标上时间,协助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时,为保持图像的清晰,需注意固定好电极位置,检查导线的连接是否牢固,防止患者翻身及转运时电极脱落而引起报警。
1.4.3 低血压 低血压可由于心肌大面积梗死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输出量减少所致,可与血容量不足、再灌注性损伤、血管扩张药及合并出血等有关。因此应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在溶栓进行的30min内,每10min测量血压一次,溶栓结束后3h内,每30min测量一次,之后每小时测量一次,血压平稳后根据病情延长测量时间。有些AMI患者收缩压在90mmHg左右、心动过缓,此多为暂时性低血压状态,一般只要做到及时给氧,处理疼痛,适量给予阿托品及抬高患者肢体或扩张血浆容量即可纠正。另外监测血压还可以及时发现患者有无出血征象。
1.5 溶栓效果观察 AMI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胸痛。故到达患者家中,立即给患者采用鼻塞法持续吸氧,5~6L/min。并根据医嘱迅速给予有效的止痛剂。在溶栓治疗2h内胸痛明显缓解是血管再通的临床评价指标之一。目前,我院多采用患者自身对疼痛体验的计分方法判断胸痛程度,即从患者自觉胸痛最严重时为10分,无胸痛时为0分,然后在治疗过程中,让患者自己感觉胸痛的程度应该是多少分,加以记录,以判断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并调节氧气流量。部分患者缺乏典型疼痛症状,护士应勤询问,重视患者主诉,密切观察病情细微变化。结合心电图、心律变化,及时判断并遵医嘱立即给药。
1.6 转运时机的选择及转运途中的护理 家庭溶栓治疗实施后,及时提供各种监测指标,协助医生选择转运时机。有研究资料表明[3],冠状动脉溶栓治疗再灌注现象是在给药开始后20~30min出现的。因此抓住这段时间转运,争取在再灌注出现之前转运至医院专科,可避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在转运途中出现。或待溶栓完成且病情平稳,血压稳定在90/60mmHg以上时,再进行转运,也可避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高发阶段。
转运搬动患者时注意平稳,动作轻柔迅速。患者一般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快速接通氧气,检查静脉输液管,防止扭曲、移位或脱落;全程持续监护以监测患者途中心电图变化;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如意识、血压、呼吸、脉搏、尿量及四肢色泽变化,同时配合医生及时调整药物的用量,保证药物能迅速准确地进入患者体内。
2 结果
10例患者均抢救成功,预后好,达到了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增加病床周转率的目的。
3 结论
行家庭溶栓治疗AMI,充分准备齐全溶栓、急救药品和物品,急救仪器处于良好的应急功能状态,是AMI患者尽早开始溶栓治疗的前提;熟练敏捷的现场急救技术,细致的病情观察、监护,正确转运时机的选择及途中监护均是家庭溶栓治疗成功的保证。时间就是生命,家庭溶栓治疗可大幅度缩短溶栓滞后时间,提高AMI救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先勇.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初步指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2(1):17-19.
2 马洪坤.急性心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