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急性疮疡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标准[2]。临床治愈:局部肿胀消失,皮肤颜色复常,溃疡面完全愈合;显效:局部肿胀及皮肤颜色改善,溃疡面缩小70%以上;有效:局部肿胀及皮肤颜色改善,溃疡面缩小30%以上;无效:达不到有效指标。 2.2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见表1。
2.3 两组溃疡愈合时间比较 见表2。表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注:在治愈率及总有效率上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2 两组溃疡愈合时间比较 注:经秩和检验,在愈合时间上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4 不良反应观察 两组于治疗前后分别查血、尿、粪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毒副反应。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特殊不适。
3 讨论
3.1 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
3.1.1 整体护理 每日7次监测血糖,分别为三餐前0.5h、三餐后2h及临睡前,了解血糖是否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应用胰岛素过程中有无低血糖危险。定时测量记录体温,及时掌握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数值,以便了解感染控制情况及抗生素的疗效。每周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每日评估创口的深度、色泽,有无渗出,渗出液的量和性质,敷料是否干燥、清洁,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创口周围皮肤的色泽、温度等,并及时记录。
3.1.2 创口护理 创面应加强局部换药。换药时,病人见到溃疡坏疽创面污秽,且有恶臭分泌物,加重了病人的身心伤害及恐惧感,换药时做到动作轻柔,定期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对坏死创面及时切除,彻底清创引流,促进创面肉芽生成。由于肢端缺血致疼痛,告知病人卧床休息,与病人交谈,以此转移、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3.1.3 饮食护理及健康教育 目前对于因糖尿病所致末梢神经和血管病变尚不能彻底预防,因此糖尿病足在防治过程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加强病人的健康教育。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估测[3],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中,50%~80%可通过适当的教育进行预防。因此,我们尤其重视对DF患者的饮食指导及健康教育。我们为患者制定正规的糖尿病饮食治疗食谱。既要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又要保证营养。感染期患者蛋白质的供给量可酌情加至1.5g。另外我们积极开展足部护理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及家属对足部进行预见性护理(如禁止用过热水烫脚,防止外伤,注意足部保暖,袜子宜用棉制品,袜子不宜过紧,穿宽松透气的布鞋,保持皮肤清洁,宜用中性香皂和洗浴产品,忌用热水袋,定期监测血糖等),对其防治有重要意义。在反复教导下,患者及家属能完整了解糖尿病知识和足部护理知识。
3.1.4 心理护理 糖尿病足病人因患病时间长、足部疼痛、伤口长期不愈,病人多有焦虑、紧张和消极心理。我们应该通过不断与病人沟通,取得病人信任,把握其心理活动,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利疾病快速康复。
3.2 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疗效机制探讨 糖尿病足洗方中透骨草、威灵仙、伸筋草通经活络;桂枝温经散寒;当归、红花、乳香、没药祛瘀止痛;大黄、黄芩、黄柏、黄连清热解毒,消炎杀菌。现代药理证实,方中桂枝具有扩张血管、促进发汗、镇痛抗菌之效[4];伸筋草、红花等活血祛瘀药具有改善血液的浓、黏、凝聚状态,抑制血小板聚集[5],改善局部微循环,使血流进一步通畅,改善局部供血、供氧,加强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中药足浴通过热、药的双重作用取得疗效。热能松弛肌筋、疏松腠理、活血通络,药物在热能的作用下通过皮肤孔穴、俞穴等直接吸收进入血络、输布全身而发挥药效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改善周围组织营养、激发机体自身调节功能。据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糖尿病足,其临床疗效及疮面愈合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证明其治疗糖尿病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艳.糖尿病并发症防治400问.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15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3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30.
3 赵彩霞 李军 任会雅 等.足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74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1 17(5):33.
4 颜正华.中药学.北京: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