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5 外渗的预防
5.1 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长陪伴的教会家长正确的照顾方法。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作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5.2 选择合适静脉 正确地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儿科病房和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5天 [2] ,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5.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小儿一般按1~2滴/(kg·min)速度输入,持续输入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时,应用留置针开辟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 [3] 。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5.4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5.5 做好患者宣教 交代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管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5.6 正确拔针 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5~10min [4] ,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pagebreak@
6 预防外渗的对策
6.1 小范围外渗 (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PG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0.5%的碘伏、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0.5%碘伏或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6.2 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0.5%的碘伏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的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654-2湿敷,也有介绍说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6.3 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参考文献
1 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0-11.
2 王薇,刘芝军.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齐鲁医学杂志,2002,17(4):357.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