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因静脉输液造成的血管损害,尤其是长期静脉输液致浅静脉永久性损害及再输液困难以致不能再输[1]液,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亟待解决的护理问题。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护理实践,对静脉输液致血管损害的相关因素与血管维护对策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探索,现总结如下。
1静脉输液致血管损害的相关因素
1.1静脉输液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1.1.1静脉穿刺时针头选择不当使血管损害程度增加,尤其是静脉留置针时因针体较粗且在血管中保留时间较长,留置针的机械性刺激和药物及液体的化学性刺激加重和加快了血管的损害程度与速度。
1.1.2穿刺进针方法与角度不当或多次摸鱼,均可造成患者疼痛致使血管痉挛而加重血管的损害。
1.1.3血管选择不当和使用不合理,如在血管的同一部位连续多次穿刺或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1.1.4固定方法不稳妥或因牵拉、压迫、体位改变等因素造成针头阻塞、脱出或针尖刺破血管使液体渗漏,增加了血管穿刺的次数,使血管机械性损害的机会增加。
1.1.5拔针方法与按压方法选择不当,可因针刃与血管的摩擦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皮下瘀血。
1.2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损害
使用对血管具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氯化钾、红霉素及某些化疗药物,且滴速过快,可引起刺激性损害。
1.3采取措施不及时
对已有静脉炎症状的血管未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维护,对长期输液或使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致静脉发炎未及时发现仍继续输液,可进一步加重对血管的损害。
1.4其他因素
如冬天气候寒冷,室温较低,液体过冷亦可使血管痉挛而产生疼痛,痛阈值较低及对输液有恐惧、紧张心理的患者均可因输液产生疼痛感。
2输液全程的血管维护措施
2.1选择合适型号的静脉穿刺针头
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小号的穿刺针,以减少血管壁的损伤面,利于血管的自我修复。尤其是选择静脉留置针时,要克服宁大勿小的误区,因为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可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机械[2]性静脉炎及血栓静脉炎的发生。
@pagebreak@
2.2选择合适的血管和合理使用血管
当输入高浓度的药液、营养液、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及化疗药物时,应选择较粗而直的血管穿刺,并交替使用静脉,切忌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特别是进行化疗时,应每次更换血管,以保证血管有进行自我修复的时间。静脉留置针输液时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因下肢静脉瓣最多,血流最慢,输液时加大了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如需下肢输液时应抬高下肢20°~30°以加快血液回流,而减少对下肢静脉的刺[3]激。
2.3改进静脉穿刺的方法与进针角度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进针角度应由常规静脉穿刺术的20°改为35°~45°进针,针尖进入皮肤后直接进入血管,改变了常规穿刺法的针尖进入皮肤后需潜行一段距离才进入血管,同时改变了常规穿刺时握拳法,采用自然放松法。实践表明改进后的穿刺方法明显优于常规法,具有进针快、回血速度快、一针刺入静脉成功率高的特点,而且明显减轻了患者的进针疼痛感。
&nb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