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不得少于20ml(强刺激性化疗药物可适当增加稀释液量)。多种药物化疗时每种药物间输注5%~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不少于10ml,每次间隔时间不少于15min[1,2,5,9]。牛秋梅等[4]观察19例静脉推注诺维苯(NVB)病人,提出NVB 50mg至少要用125ml生理盐水稀释,预防性应用地塞米松5mg加生理盐水20ml,在推注诺维苯前后各推注10ml,推注完毕再用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冲管。注入化疗药物后,快速输入适量液体的目的是降低局部药液浓度,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7]。 2.3 穿刺局部宜冷敷,不宜热敷 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化疗药物发生渗漏时,宜尽量选用冷敷或冰敷,以灭活外渗液[10,11],时间多为24 h[9]。目前,对于化疗药物渗漏后热敷尚有争议,翟月霞[6]曾报道2例因化疗药物外渗后即采用热敷而致局部水肿坏死的教训,强调化疗药物外渗后局部切不可热敷。但也有人[5]报道,渗漏经处理并冰湿敷24 h后,可做一般热敷。
2.4 拮抗剂应用的时间与方法 某些化疗药物外渗后可用解毒拮抗剂局部注射,如氮芥、丝裂霉素、更生霉素,可用硫代硫酸钠拮抗[6,9];丝裂霉素和更生霉素也可用维生素C 50mg/ml解毒;碳酸氢钠用于阿霉素和长春碱起化学沉淀作用,需加地塞米松以消炎[9];丝裂霉素用二甲基亚枫[12]。榄香烯用维生素B12[13]均取得良好疗效。张玉英[14]报道,化疗药物外渗早期采用静脉注入解毒剂可阻止化疗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少药物对组织的刺激损伤作用。尤其是采用静脉注射加局部或穴位封闭效果更好,他们通过对28例抗癌药物渗漏早期即刻停药后从原静脉通道滴入5%碳酸氢钠、维生素C或普鲁卡因、地塞米松穴位封闭治疗观察,28例均在治疗1次~2次后治愈,避免了抗癌药物渗出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化疗药物一旦外渗应立即停止给药,抽吸血管内外药液后,即刻自原静脉通道注入拮抗剂或拔针按压针眼后,用2%普鲁卡因和地塞米松或氢化考的松、氢考琥珀酸钠、透明质酸酶等药物做环型封闭,外涂肤轻松软膏等并冰
敷[1,2,5]。而张晓云[15]提出,化疗药物外渗后即刻自原静脉通道注入拮抗剂,4 h后再进行局部封闭或穴位封闭,临床效果良好。
2.5 药物湿敷 硫酸镁和2%~4%碳酸氢钠常被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后湿敷[1,6]。王建霞[1]报道,六神丸研末加适量蜂蜜调成糊状治疗输注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症及局部软组织炎症、淤血、水肿等有独特疗效。也可用碳酸氢钠、呋喃西林、复方儿茶酊、75%酒精纱布湿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5,11]。中药黄连、黄柏加3%硼酸湿敷[16]、如意金黄散外涂等均可治疗化疗药物所致的渗漏损伤。
3 护理
临床上,凡静脉化疗的病人,初次用药时护理人员应做好解释,消除其恐惧感,若注药时有疼痛或异常感觉,应立即告诉护士[9]。在病人治疗期间,应加强巡视,若发现药液渗漏应及早处理,切不可存有侥幸心理。根据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及静脉炎性反应期及组织坏死期不同特点进行观察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14]。在局部和穴位封闭时严格无菌操作。
综上所述,静脉化疗药物发生渗漏的关键在于预防,如注射部位选择,合理保护血管,提高穿刺技术,正确掌握药物的输注浓度和方法。一旦发生渗漏要及早采取冷敷、拮抗剂、药物湿敷等方法,以避免发生更严重的并发症,减轻病人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王建霞.保护静脉与化疗.实用护理杂志,1995,11(12):2
2 凌妹新.丝裂霉素C静脉注射外漏后引起皮损的处理.护士进修杂志,1993,8(9):36
3 周钱.化学疗法病人的护理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1,10(3):97
4 牛秋梅,李爱敏,杨志凤.诺维苯对静脉局部刺激反应的护理体会.河南肿瘤学杂志,1997,10(3):234
5 陈君华.如何保护静脉化疗病人的血管.中华护理杂志,1994,29(2):90
6 翟月霞.恶性肿瘤化疗中护理失误教训.护士进修杂志,1995,10(7):47
7 毛秀英,李兰苓,李婉苓.联合化疗中阿霉素外渗的损伤及预防.中华护理杂志,1991,26(11):54
8 张惠兰.肿瘤化学治疗的护理(一).中华护理杂志,1987,22(1):37
9 张惠兰.肿瘤化学治疗的护理(二).中华护理杂志,1987,22(2):86
10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