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再探

关键词: 输液 静脉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护士在拔针时由于按压不当,常导致皮下出血。曾有护士对拔针按压方法进行探讨,我们借鉴了这些经验,探讨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法的止血效果,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8年4~11月行静脉输液的病人258例,男152例,女106例,共输液1 408例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31例,男80例,女51例,平均年龄(39.0±12.2)岁;输液726例次,平均5.54例次,对照组127例,男72例,女55例,平均年龄(41.2±15.7)岁,输液682例次,平均5.37例次。年龄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t=1.03,P>0.05)。上述病人所患疾病为肺结核、肺炎、上消化道出血等;出凝血时间正常,无血液系统疾病。

    1.2 方法

  观察组: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将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在血管上,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 cm,使皮肤针眼及血管针眼同时被压(简称直压法)。对照组:拔针时将棉签与血管垂直横压在皮肤针眼上(简称横压法)。两组均用7号硅胶针头穿刺,拔针时由护士按压,时间2~3 min。

  出血判断标准 皮肤出血:拔针按压后,皮肤针眼可见血液溢出。皮下出血:拔针按压后,皮下形成血肿或皮下瘀斑。

    2 结果

  观察组皮肤针眼出血12例次,皮下出血7例次;对照组皮肤针眼出血13例次,皮下出血63例次。两组皮肤针眼出血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χ2=0.13,P>0.05);皮下出血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50.93,P<0.01)。

    3 讨论

  静脉输液拔针后因按压方法不当而引起穿刺点出血,临床上时有发生。在静脉穿刺时,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往往不在同一点[1],两者距离与进针角度及皮下脂肪厚度有关。因此,在拔针按压时需将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同时按压。而基础护理学教科书中只描述:静脉穿刺完毕,以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在局部按压穿刺点片刻[2]。故有些护士用棉签与血管垂直压在皮肤针眼上。因棉签直径小,受压面积较小,往往不能将血管针眼同时按压,以至形成皮下瘀血。而用直压法,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1~2 cm,可使两个针眼同时受压,防止了局部皮肤及皮下出血。

  两组病人均有皮肤出血现象,观察组12例次(1.65%),对照组13例次(1.91%)。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仍需注意。其原因:一方面是护士在按压过程中棉签偏移了皮肤针眼而出血;另一方面可能与按压的力度和时间有关,力度不够或时间短,都起不到止血效果。故护士按压时应认真负责,不能急于离开病人。

  通过对静脉穿刺拔针应用直压与横压法比较,观察病人皮下出血情况,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提示:直压法明显优于横压法,既有利于病人的再穿刺,又减轻了病人的身心痛苦。

    欧少青(广州市芳村区人民医院,广州 510370)
    钟妹(广州市芳村区人民医院,广州 510370)
    刘培娟(广州市芳村区人民医院,广州 510370)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提高静脉动脉化皮瓣成活率的实验研究
    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腹膜后肿瘤手术并下腔静脉及肾静脉切除
    应用自体静脉做动脉重建时血管内皮细胞
    经股静脉放置冠状静脉窦标测导管在射频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
    常用化疗药物致兔耳缘静脉损伤实验观察
    肾癌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附
    静脉普罗帕酮和毛花甙C转复阵发性非瓣
    急性门静脉主干完全性栓塞支架置入术术
    静脉注射依那普利拉治疗重症高血压的疗
    心房颤动患者经静脉体内电复律术后早期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机制探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