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理护理 患儿家长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患儿家长的主要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改善了护患关系,促进了患儿的疾病恢复。
[关键词] 心理护理;患儿家长
儿科的护理对象主要是0~14岁的儿童。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有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但是由于儿童年幼或表达不清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心理反应,因此,家长往往成为孩子不恰当的代言人,在我国当前现实生活中,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家长十分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影响。为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笔者通过对家长实施心理护理,希望家长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1 评估患儿家长的主要心理问题[1]
1.1 焦虑和紧张 (1)入院时对所患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焦虑与紧张,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得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的照顾;(2)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焦虑与紧张,要求医护人员严密观察病情变化;(3)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或放弃治疗。
1.2 恐惧感 (1)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谈论一些敏感的话题。(2)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有创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1.3 怀疑和不信任 (1)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治疗,擅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2)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对医护人员过分挑剔或态度冷淡,甚至质问医护人员的攻击性言行;(3)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床或转院等。
1.4 容忍 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歉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特别是一些绝症患儿的家长对患儿在吃、穿、玩等方面的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毁坏物品不加以制止,并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1.5 同病相怜感 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长期住院患儿的家长;而新入院的患儿家长有时对长期住院患儿家长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1] [2] 第1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