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2%,并且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社会的重视,而随着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将成为所关注的热点。生物学认为衰老是身体的各个生理系统逐渐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的生命时段;心理学认为衰老是人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学习以及在常态和应激情况下的情绪反应等能力下降,人对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均减退的年龄阶段。针对老年人心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保证老年人身心健康,能渡过一个愉快幸福的晚年,并能有效地应对“死亡”这一人生最后的生活事件,画出圆满的结局。
1 存在的因素
1.1 个人因素
1.1.1 安度晚年与意外刺激的关系 老年人都希望平平安安、幸福美满地度过晚年,而大多数老年人更希望长寿,并不能正确地认识衰老,如又遇到丧偶、子女离家出走、身患重大疾患、亲友亡故等强烈意外打击、重大刺激,使美好愿望与实际生活产生了对比和深刻的矛盾,将会产生消极、悲观等情绪。
1.1.2 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关系 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都不服老,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有所作为,为社会贡献。所谓退而不休、老有作为,但随着机体功能的衰退和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减退,在志向与衰老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产生了焦虑、苦恼的情绪。
1.2 社会因素
1.2.1 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退休、离休是一种正常的角色转变,但对于不同的职业群体的人来说,产生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这一类主要是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的老年人,随着生活的重点的改变与广泛的社会联系减少,致使他们对于新的生活的不适应、不习惯,而产生了忧郁、急躁的情绪。
1.2.2 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关系 根据国内的一些研究,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或可靠的经济保障是老年人心理困扰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对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低的老年人易产生自卑、多疑的心态。在受到子女的歧视或抱怨的老年人会产生自杀的心态,严重的会付诸行动;而长期与他人缺乏沟通与来往的老年人,对于别人的帮助和关怀,常常会怀疑是对自己有不怀好意的戒备的心理。
2 对策
2.1 老有所用、老有所乐 虽然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在生理方面应服老、不要做自己力不所及的事,而在精神方面则不能服老、怕老,要老当益壮,老有所用。老年人在保证睡眠充足、合理饮食情况下,解除大脑疲劳,保持健康的身体,可选择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长而又不紧张的工作,使精神可以寄托,也可体现出人生价值,如适量运动、健康有趣的爱好、合理用脑的活动等,都能使人做老有所乐、延缓衰老。
2.2 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感觉是一种主观东西,而生活就是一种感觉,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感觉它,它就以什么样的姿势回报你。在生活中事情亦是如此,应用积极的观念对待就可以发现其积极的意义,并善于把自己情绪调节至最佳状态,对于不愉快的情绪给予释放或宣泄,从而走出心理困境。
2.3 活到老学到老 要防止心理空虚和无聊,首先须让老年人具有好奇心和上进心。老年人要多学习新的知识和观念,多了解自己在生理上及心理上可能发生的诸多变化和适应方法。如对易患疾病、意外事件和心理困扰等也要有认识,然后才能自我预防和治疗,才能延缓心理上的衰老。
2.4 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地认识社会 对维持老年人的健康、延缓其衰老要具有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保持朴素纯真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