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临床心理护理开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心理护理

  21世纪是护理学全面发展的时期,护理活动将更能体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逐步确立了“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的理想观念,强调了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性,注重患者适应环境的能力,应用心理学知识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帮助适应和建立对疾病的正常反应性,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每个护士的责任。

  1心理护理的程序

  在临床工作中,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兼顾患者身心的各个方面,遵循心理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其心理护理的程序见图1。

  针对各科临床的特殊性,突出重点正确有效的应用心理护理,通过了解与分析,患者心理最主要,最关键的需要作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确定最佳护理干预手段(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适与适应,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利于康复。下面就临床患者的心理护理而论,以“问题—解决”这一中心为指导,说明心理护理开展的必要性。

  2急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患者的病势危急,医护人员在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10年来,随着急救护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患者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患者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由于急性病患者的主要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患者的安全感。护理人员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护理人员还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护士在采取心理疏导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语方法,通过良好的语言沟通,使患者能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境况,帮助患者了解自己应对困难的能力。对急性患者,无论预后如何,都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3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慢性病患者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往往易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慢性病患者随着病情变化,时喜时悲;紧张、焦虑、忧愁、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针对慢性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互相促进。例如:慢性病患者多出现疼痛、发热、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使之情绪好转。又如,慢性病患者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内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阈低的患者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患者的信赖,即说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患者,更要多安慰、多鼓励。

[1] [2]  第1页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胰腺癌组织微卫星DNA不稳定与肿瘤临床
    带磁头双J导管的临床应用
    功能独立测量的临床运用分析
    伤科外敷方制备及临床应用
    妇炎消灌肠液制备及临床应用
    浅谈中老年人美容整形的心理特征及手术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多普勒波形的临床分
    Colles骨折合并桡腕关节背侧半脱位临床
    用全自动电动麻醉机进行低流量麻醉的临
    面向新世纪临床医师培养的思考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全国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全长基因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不同模式重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