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截肢 心理分析 护理
[摘要] 目的 分析截肢患者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的原因,以便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 方法 以2004年3月~2006年9月我院收治36例截肢患者为对象,采用面对面与患者及家属交谈,观察患者的心理行为,出院随访等方法进行心理分析。 结果 截肢患者在治疗前后出现自我概念改变、不确定感、社会适应力改变等心理。 结论 正确的心理分析和针对性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的心理调适,对重建自我形象、疾病的转归和愈合、早日回归于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截肢;心理分析;护理
截肢是将已失去生存能力、危害健康、丧失生理功能的肢体截除。患者截肢后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躯体残疾和缺陷,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治疗极为不利。护理人员在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治疗措施及常规护理同时,针对心理反应及时采取应对机制,使患者尽快恢复心理健康。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3月~2006年9月我院36例截肢患者,男26例,女10例;年龄18~61岁。其中少年3例,青壮年30例,老年3例。致病原因:糖尿病所致肢体坏死5例、交通事故10例、挤压伤8例、高处坠落3例、爆炸伤2例、肿瘤8例。其中下肢截肢23例、上肢截肢13例;1例合并颈、胸椎爆裂骨折,在截肢后72 h死亡,其余35例患者经过及时抢救,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痊愈出院。
1.2 方法 通过护士与患者的交流,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言语表达,情绪变化,对治疗护理的配合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
1.3 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患者能消除思想顾虑,对治疗采取积极态度,能正确对待人生;(2)有效,患者能情绪稳定、愿意配合治疗及护理,但对今后生活有顾虑;(3)无效,患者能意志消沉、顾虑重重,对治疗或前途缺乏信心。
1.4 结果 见表1。 表1 36例截肢患者效果分布(略)
2 心理分析
2.1 自我概念的改变
2.1.1 自我形象紊乱 患者截肢后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躯体残疾和缺陷,影响形象,术后恢复期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尤其是女性,她们最难适应失去肢体所带来一系列的变化。
2.1.2 自尊下降 截肢后日常工作受到影响,女性患者较注重家庭对自己的态度;男性患者则更注重病后的社会角色,如:地位下降,工作能力、劳动力下降,与别人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2.2 不确定感
2.2.1 焦虑、恐惧的心理 患者因患肢疼痛严重,担心病情发展而导致截肢,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几乎所有患者都担心失去肢体对今后的生活影响。尤其是下肢截肢后,更担心以后的生活而出现患病性焦虑。患者伤后与其熟悉或所依赖的人和物所引起分离性焦虑。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以及病情的认识产生焦虑、恐惧。
2.2.2 强迫的敏感性增高 截肢患者经历了痛苦的病程,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访谈中发现,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身体敏感性有所增高,在术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对已经切除部分的肢体存在着一种虚幻的疼痛感觉,多为持续性疼痛,且以夜间为甚,有时夜间忘记自己已截肢,常出现跌伤。骨肿瘤患者担心手术时医生有没有完全切除干净,会不会留下些什么。
2.3 社会适应力改变
2.3.1 害怕与人交往 截肢术后的日子里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