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病人 心理
应用与实践
病人心理需求
必须认识到,病人是社会的、有不同心理的人,而这些不同的心理状态将直接影响护理效果。因此,在这里对病人的心理需求进行必要的讨论。
病人角色:病人角色(sick role)又称为病人身份,是一种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社会规定的用于表现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社会中的一切行为都与各自特定的角色相联系;反之,由其所处角色又可期望其发生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当一个人被确诊患有疾病时,就具有了病人身份,在心理和行为上也就产生了变化。社会学家帕森兹(Parsons)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病人与周围人的互动,将之归为四类,称为病人角色要素。第一要素:免除平日的社会角色。当一个人扮演病人角色时,他可以免除平日所扮演社会角色的责任。能免除多少原来的社会角色视其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而定。第二要素:有接受协助的义务。生病的人不会因他有意愿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就能实现,必须依赖周围人的协助,才能使其愿望得以实现。第三要素:负有恢复健康的责任。生病是某些需要未被满足的状态,会造成病人的不适甚至死亡。因此,病人需要也被期待有生存的渴望,对未来抱有希望,这些责任包括放弃依赖的角色,能独立处理自己日常生活的问题等。第四要素:负有寻求医疗协助的责任。由此我们可以推想,病人原来的角色特性与病人角色越不同,越容易产生适应上的困难;反之,病人原来的角色与病人角色的特性越接近,如被动、愿接受别人的帮助、能相信别人的人容易接受病人角色。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的一生都有暂时伴随病人角色的可能,甚至与病人角色终身相伴。这是一个令人惧怕、厌恶的角色,但由于某种原因有时不得已而接受或乐于担当这个角色。当个体从其他社会角色转化为病人角色以及在承受病人角色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会出现一些适应不良从而影响疾病过程向健康转化。
病人接受生病的过程:
莱得勒(Lederer,1965)认为生病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形成过程。她提出三个互相独立但又彼此重叠的接受疾病的时期:
⑴.从健康到生病期:当个体意识到他生病时,有几件事情需要完成:①放弃原来的社会责任,②接受别人的帮助、诊断和治疗,③与人合作以恢复健康,④寻求适当的帮助。此阶段适应良好的病人,能接受诊断和忍受治疗所带来的不适与限制,并定期就诊。相反,适应不良的病人,可能会否认生病、否认出现的症状,利用不明显的症状逃避责任,或来操纵别人。
⑵.接受生病期:此期始于病人接受生病的事实,且扮演病人角色的时候。病人的行为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其他事情的兴趣降低,因为需要依赖他人同时又怨恨此种依赖行为,情感显得矛盾,会特别注意身体上的一些变化。不适应性的行为包括放弃复原的希望、拒绝接受协助、对治疗怀疑、避免谈及自己的问题与感受及不能合作等。
⑶.恢复期:此期是个体放弃病人角色,扮演健康人的角色。病人随着体力的恢复而逐渐能独立,愿意协助自己,积极参加复健活动,可以多做一些决定,并逐渐增加对周围事物的兴趣,表示自己已在康复之中。不适应的病人行为会停留在第二阶段。
患病后常见的心理反应:
⑴.行为退化:病人的行为表现与年龄、社会角色不相称,显得幼稚。如躯体不适时发出呻吟、哭泣,甚至喊叫,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获得关心与同情。自己能料理的日常生活也要依赖他人去做,希望得到家人、朋友、护理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
⑵.情感脆弱、易激动、发怒:病人心烦意乱,常为小事而发火,情绪易波动、易哭泣,莫名的愤怒,怨恨命运,自责、作践自己。
⑶.敏感性增强、主观异常感觉增多:病人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声、光、温度等特别敏感,稍有声响就紧张不安。躯体不适的耐受力下降、主观体验增强,如感到腹主动脉猛跳,某处神经颤抖等,害怕,这些变化会加重病情。对别人的说话声调、动作等也会挑剔,易反感。
&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