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自杀
自杀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现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进步、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威胁人类健康的躯体性疾病已有了更多的治疗措施,死亡率有所下降,而自杀死亡率却有增无减。据WHO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有1000人自杀,自杀已成为人类十大死因之一[1]。在我国自杀身亡的情况并非少见,但人们对自杀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许多临床工作者也缺乏对自杀问题的了解,在如何对自杀者进行危机干预方面缺乏足够的知识。本文对自杀的一般问题和自杀危机干预进行探讨。
1 自杀的一般问题
1.1 自杀的原因 自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某一自杀过程中可以同时找到几个原因,他们相互作用,错综复杂。(1)家庭成员间关系不和睦:多由分配不平均、粗暴干涉子女生活及婚姻琐事、生儿育女等问题而引发,精神苦恼难以摆脱。(2)恋爱婚姻:失恋、婚姻恋爱受到阻拦、不正当男女关系,尤其是一些年轻女性由于恋爱中委身于人,一但感情破裂,即感到绝望,走上轻生之路。(3)个人意愿不满足:工作不称心而又无力解决、升学无望,由于经济等原因未能实现,感到失望,便以轻生来调节心理失衡。(4)生活悲观:丧失亲人的打击、心身饱受疾病折磨的痛苦等。(5)子女不赡养:因患病或年老失去自理能力又无经济来源,被子女视为家庭的负担而遗弃,感到悲观厌世而自杀。(6)身心异常:患者精神异常、神经官能症等病,加之不良社会因素的刺激以及其他原因等。
1.2 自杀的分类及分析
1.2.1 蓄谋性自杀 指在自杀前有酝酿已久的劣性心理刺激与躯体、精神疾病或失望挫折后对前途丧失信心有关。先是出现自杀的想法,在这个阶段,某些特殊的事情或疾病促使当事人萌发自杀念头,把它当作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来考虑。可能在与其他人交谈中透露出要自杀或谈论自杀,这是当事人在潜意识里对他人发出求助的信号,如果这种信号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引起自杀的原因又未消除,当事人则可能采取自杀行为。(1)多数人采取服用剧毒药物,药量接近或超过中毒致死剂量,药物是购买积累的,有的同时服用2种以上的药物。(2)自杀意念坚决,手段隐蔽,服毒时间和地点难以被人发现。(3)抢救过程不合作或拒绝处理,苏醒后无自悔、情绪低沉、抑郁或有再次自杀的表示。
1.2.2 冲动性自杀 (1)在一时情绪失控下发生,以青少年居多。(2)服用药物多置家中,种类繁杂,服药量多少不等。(3)易被及时发现,抢救成功率高,惭愧自责,配合抢救。
1.2.3 象征性自杀 是以自杀行为作为一种手段来平衡、宣泄、补偿心理矛盾冲突或是以恐吓、要挟形式来实现某种需要。(1)常有较明显的易察觉的心理矛盾、人际冲突,服毒前扬言“以死相争”或私自出走等自我显示。(2)所服药物剂量“安全范围”较大,如解热镇痛药、降压药和止咳药,往往隐瞒药名,夸大服药剂量。(3)求生愿望强,以自杀者角色来博取同情。
1.3 自杀的相关因素
1.3.1 自杀与性别的关系 在自杀者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女性在感情方面比较脆弱,对外界的应激性和耐受力不如男性,另外女性大多文化素养低,应激能力差,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因而导致自杀。改善农村经济,提高妇女地位,是预防自杀的关键。
@pagebreak@
1.3.2 自杀与年龄的关系 在我国不同年龄自杀组的自杀率曲线呈U字形,为青年和老年2个高峰[2],因为20~29岁之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即开始走向社会进入恋爱和结婚的时期,故产生的矛盾冲突也会更多;而60岁以后又有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于我国人口逐渐趋于老龄化且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后,家庭中的作用逐渐降低,久病厌世、无人赡养、精神障碍等诸多因素,是造成老年人自杀率升高的原因,因此开展尊老爱幼活动,树立五好家庭是减少老年人自杀的措施。
1.3.3 自杀与季节的关系 在我国自杀高峰主要在夏秋季节5~8月份,以服毒为主[3]。因为这几个月是农村的繁忙季节,可能与获得农药比较方便有关,建议有关部门在使用农药期间,加强管理,并告诫使用农药居民妥善保管。
1.3.4 自杀的方式 常见的有服药、自缢、投水、坠楼、卧轨、用枪自杀等,其中以服毒最为常见,在服药种类中又以有机磷农药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