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艾滋病 心理
【摘要】 不同的性格、文化层次、病情和心理状况 使艾滋病患者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其免疫力、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断消除心理因素对患者的负面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 使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 以缓解病情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在护理过程中要及时了解、超前预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用心理学的方法予以积极施护。
【关键词】 艾滋病;心理特征;心理护理
艾滋病又名获得性人免疫缺陷综合征 一般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1]。艾滋病是一种世界性难题的疾病 难以攻克 治愈率几乎为零。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复杂 一般会经历5个时期 应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予以相对应的护理措施,使每位患者都能正确予以对待。
1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1.1 怀疑否认期 患者突然得知确诊为艾滋病,企图以否认的心理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怀疑医生诊断错误或检查错误。并会去不同医院就诊 希望误诊被证实。
1.2 愤怒发泄期 度过了否认期,患者知道生命岌岌可危了 常会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悲痛,一旦证实了艾滋病的诊断,患者会立即感到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无限的愤怒和不平,有被生活遗弃、被命运捉弄的感觉,表现悲愤、烦躁、拒绝治疗,并把这种愤怒向周围的人发泄。如常借故各种理由表现出愤怒和嫉妒,常常与亲人、医护人员发生吵闹,事事感到不如意、不顺眼,怕被周围人遗弃[2]。表现这些心理的行为如:大声喧哗,百般抱怨,无理取闹,这种情绪持续不定,会消耗患者战胜疾病与正常生活的精力。
1.3 合作协议期 患者由愤怒期转入协议期 心理状态显得平静、安详、友善、沉默不语。这时又能顺从地接受治疗并希望医务人员能替他保密 要求得到舒适周到的治疗和护理 希望能延缓死亡的时间。
1.4 悲伤忧郁期 当患者在治疗或休养过程中,想到自已还未完成的工作和事业,想到亲人及子女的生活、前途和家中的一切而自己又不能顾及时,便会从内心深处产生难以言状的痛楚和悲伤。再加上疼痛的折磨,则进一步转化为绝望,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一旦产生了这种心理之后,就可能采取各种手段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1.5 接受升华期 也有许多艾滋病患者虽有多种心理矛盾,但最终能认识到现实是无法改变的,惧怕死亡是无用的,而能以平静的心情面对现实,生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在短暂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把消极的心理转为积极的效应,以使心理通过代偿来达到平衡。此期患者对自身疾病关注不会太多 而是考虑怎样发挥自己有限的人生价值。
2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艾滋病是一个难治性疾病,除对症治疗护理外,患者在病程中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大部分患者面对死亡、社会孤立、人们的歧视做出的反应包括否认、愤怒、抑郁及自杀倾向等。不同患者不同发病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心理问题。一般的技术护理是千人一面的,而心理护理则是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境况及不同个性素质,因人而异提供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2]。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对心理护理接受的难易程度不同,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不同文化层次对接受心理护理的难易程度分析(略)
注:χ2=4.8214,P<0.05
2.1 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 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要了解患者真实的心理状态,就必须关心患者,对患者的职业、文化、家庭、配偶以及个人生活境遇等都要详细了解,同时还应熟悉患者的治疗方案和具体治疗方法,在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职业、心理反应、社会文化背景,测知他们将要或者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规律,从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心理护理方案。
2.2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 艾滋病患者一旦获悉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以后,生的欲望会降低,而死的欲望会增强,这时,护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唤起患者的希望和求生的信念。护理过程中要用坚定的表情、不容置疑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赖。再以患者微小的病情改善事实,来帮助患者排除不良的心理状态。还可以向患者讲解心理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性 让患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