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外周静脉采集血标本
【摘要】 对19例患者皮下淤血产生的原因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外周静脉采集血标本致皮下淤血的预防措施,从护理角度提出应注意的患者配合方面及护士操作技术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皮下淤血;原因;预防
外周静脉采集血标本过程中可引起皮下淤血。2006年1~3月我院经外周静脉采集血标本9712例,引起皮下淤血共19例。为了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本文对具体原因及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1 原因
1.1 患者配合问题
1.1.1 采血点上方衣物过紧 气候原因,患者一般只脱下采血侧肢体的外衣,其余衣物捋起,使采血点上方衣物过紧,压迫血管,回流心脏的血液增加一定阻力,血液回流受阻,从血管针眼处溢出,形成皮下淤血。
1.1.2 压迫穿刺处方法不正确 是造成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进行静脉穿刺时,针头首先穿破皮肤然后在皮下行走一段后进入血管,这样皮肤上的针眼和血管上的针眼不在同一位置。某些患者只顾压迫皮肤上针眼,而皮肤内血管上的针眼却在出血,形成皮下淤血[1]。
1.1.3 采血后压迫时间过短 是造成皮下淤血的另一主要原因。患者往往认为表皮针眼不出血即压迫已到位就不再继续压迫,实际上血管壁针眼处仍在溢血,局部皮肤可有或无隆起,造成皮下淤血。
1.1.4 揉搓 患者相关知识缺乏,按压的同时捻动棉球揉搓针眼处,使血管上针眼刚黏合住又被揉开,影响局部凝血的进行,加重出血。
1.1.5 采血侧肢体用力活动过早 有些患者采血后立即进行抽血侧肢体的用力活动,使血管内血流压力突变,再次冲开刚闭合的针眼,形成皮下淤血。
1.2 护士操作不当
1.2.1 穿刺前操作不当 由于注射器质量原因,针头倒刺时有发生,进针、拔针时对血管造成机械性切割损伤。
1.2.2 穿刺时操作不当 (1)角度不对。一次性5ml针筒由于针筒原因使针头与穿刺皮肤局部形成夹角较大,针头进入皮下需平行进针时较难掌握,且易刺破血管壁造成皮下淤血[2]。(2)进针速度过快。针头刺破皮肤后若速度过快、针头刺入过深,极易使针头穿透血管壁,致使采血时血液流入采血器的同时亦流入皮下造成淤血。(3)反复穿刺。多种原因使穿刺操作过程不顺利以致重复穿刺,损伤血管形成皮下淤血。(4)进针处血肿。针头进入皮肤后应平行走行一段后进入血管,避免直接进入以免引起进针处血肿。(5)抽吸过程中针栓位置未固定,针尖在血管内滑动,穿透对侧或旁侧血管壁,血液溢出,局部皮肤隆起,形成皮下淤血。(6)抽吸时压力过大。少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因而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大,抽吸时压力过大使血管壁破裂形成血肿。
1.2.3 穿刺后操作不当 (1)常规快速拔针。针尖纵轴与血管纵轴无法保持平行,拔针时针刃对血管造成机械切割损伤,血液从血管损伤处溢出,造成局部皮肤隆起。(2)按压穿刺部位的同时拔针。棉球压住针头拔针,血管壁被压瘪,针头下压,针头如小刀刃,当针尖与血管壁垂直时,棉球继续向下压迫,针尾再向上提起向外拔针时,针头的刀刃损伤血管壁易形成皮下淤血。(3)酒精棉球压迫止血。酒精对皮肤及血管壁针眼损伤处刺激性较强,不利于伤口愈合和止血。
1.3 其他 个别患者凝血功能障碍。
2 预防措施
2.1 患者配合方面护士应注意的问题 护理人员在操作前应做好充分解释、指导。可适当升高采血室室温,鼓励患者脱下过紧内衣,避免采血点上方衣物过紧,在做好保暖的同时保护患者隐私。护士在采血后尽可能协助患者压迫,并做好示范。按压的正确方法是:以按压血管上的针眼为主,不要揉搓。拔针后应伸直前臂,或前臂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