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静脉用药中微粒的预防

关键词: 静脉 用药 微粒

     静脉推注或静脉输液时滴注药物,输液反应已普遍引起重视;但关于静脉用药中的微粒危害,还未引起护理人员足够的重视。

  1  微粒的来源
  
  所谓微粒是指静脉给药过程中,进入人体的非代谢的颗粒杂质。直径一般为1~300μm或更大,50μm以上的微粒肉眼可以看见。微粒污染的途径主要为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环境空气污染。

  1.1  一次性输液器  现临床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也存在硅胶屑、黏合剂和其他一些不溶性微粒,甚至还有50~100μm的大微粒存在,而且这些微粒大多是未塑化的高分子微粒异物,人体对其无降解能力,一旦输入对人体危害很大。

  1.2  环境污染  主要与空气洁净度差、物品消毒不严、陪护探视人员过多有关。

  1.3  在静脉输注药物前的配液操作中引起的微粒污染

  1.3.1  开启安瓿时落下的玻璃屑  砂轮与玻璃摩擦会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割锯越长,碎屑越多;不溶性大颗粒也随之增多。

  1.3.2  加药时穿刺橡皮塞切下的橡皮屑  静脉给药治疗,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尤其是抗生素的广泛、大量应用,在溶解加药过程中反复穿刺瓶塞,会导致塞屑微粒进入药液。

  2  微粒对人体的危害

  静脉给药时,带入人体内的微粒,作为一种异物,既不能被机体代谢吸收,也不受体内抗凝系统的影响,所以其危害是严重和持久的。进入体内的微粒越大、数量越多,对人体的危害性越严重:(1)直接阻塞血管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和水肿;(2)微粒滞留在肺部由巨噬细胞包围和增殖形成肉芽肿;(3)红细胞聚在微粒上形成血栓或引起静脉炎;(4)微粒碰撞血小板,使血小板减少,甚至造成出血;(5)某些微粒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性肿块;(6)引起热源反应和过敏反应。

  3  预防措施

  3.1  改进输液加药针头  将针头的尖端做成封闭圆锥形,在针头旁侧开方形针孔,据称可一定程度的避免穿刺胶塞时带入微粒,但需进一步积累这方面的资料加以证实。
@pagebreak@
  3.2  装输液终端滤器以截留各种途径来源的微粒  这是目前预防和减少微粒侵入人体内的最理想的有效措施。但静脉推注药物时,就很难避免将微粒带入体内,为此,有人建议厂家生产头皮针时直接安装上过滤器,或将需要静脉推注的药物改为加入少量液体内静脉点滴。

  3.3  操作时加强责任心  溶解药物和抽药时,注意选择锐利不带钩的针头,并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数(有研究证明,用16号针头穿刺2枚次胶塞脱屑率可达42.3%,6枚次可达100%)和避免加药空针反复多次使用。

  3.4  注意冲洗输液管道  输液器具中的微粒大部分存在于最初流出的30ml药液中,而到100ml时,几乎已全部流出。因此有人建议,为减少微粒进入人体可抛弃最初流出的50ml药液。但这样既浪费又影响给药剂量的准确性,所以这种方法并没有实用价值。

  3.5  输液过程中尽量减少液体瓶的晃动  这样可使瓶内的较大微粒平稳地沉积于瓶口周边,以减少微粒输入人体。

  3.6  首选易折型安瓿  因为易折型安瓿颈端具有割痕,在开启操作过程中,不需用砂轮割锯,不仅操作简便和省时省力,而且能使微粒量减少。

  3.7  应用正确的安瓿开启方法  安瓿开启前,分别用2%碘酒和75%酒精棉签的纵轴绕安瓿颈端1周擦拭1次,徒手掰开安瓿,能有效去除局部污染的部分微粒。现在认为安瓿割锯,用酒精纱布或棉签包裹掰开的方法并不合理。该方法易导致微粒对安瓿内药液的污染。

  3.8  减少人员流动  进行静脉输液的地方应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减少人员的各种活动。

  3.9  空气消毒  这是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可采用紫外线照射、喷洒消毒液,有条件可采用电子灭菌灯或气溶胶喷雾消毒。目前减少输液环境污染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净化技术,如安装净化间、设置层流罩或使用超净工作台进行静脉输液配药,但许多医院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提高静脉动脉化皮瓣成活率的实验研究
    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腹膜后肿瘤手术并下腔静脉及肾静脉切除
    应用自体静脉做动脉重建时血管内皮细胞
    经股静脉放置冠状静脉窦标测导管在射频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
    常用化疗药物致兔耳缘静脉损伤实验观察
    肾癌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附
    静脉普罗帕酮和毛花甙C转复阵发性非瓣
    急性门静脉主干完全性栓塞支架置入术术
    静脉注射依那普利拉治疗重症高血压的疗
    心房颤动患者经静脉体内电复律术后早期
    浅谈孕妇用药与优生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