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康复 体位
临床上,体位与诊断、治疗和护理有密切的关系。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因病、因人变换体位,以保证病员舒适,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也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
1.仰卧位:用于昏迷或全麻未醒的病员;脊椎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员取此位可预防脑压减低而引起的的头痛。对于一时性脑贫血或休克的病人,采取此位的同时,可将四肢略抬高,让四肢的血液流向脑部,增加脑血流量。昏迷病人平卧时,应将头转向一侧,以防喉部分泌物或胃内食物返流进入气管而引起窒息。
2.侧卧位:用于灌肠、肛门检查;同时长期卧床病人侧卧和平卧交替以防褥疮发生;如得了渗出性胸膜炎的病人,一侧胸腔内大量积液,采取患侧卧位,一方面可限制患侧脏器的活动,减轻痛苦;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健侧肺脏发挥良好的代偿作用,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使人体仍能获得足够的氧。
3.半坐卧位:用于心肺疾患,可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部瘀血和心脏负担,同时可使膈肌位置下降,有利于呼吸肌活动,改善呼吸困难。如急腹症病人,采取此位可使腹腔内炎性分泌物流向下腹,使炎症局限而不致扩散。
4.端坐位:用于心功能不全、急性心梗、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纵膈疾病的人,可缓解呼吸困难、胸闷气憋等症状。
5.头低脚高位:用于十二指肠引流术,有利于胆汁流出;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易于咳出;同时用于下肢骨折牵引及产妇胎膜早破时,防止脐带脱出。
6.头高脚低位:用于出血性中风病人,可减少头部的血流量,降低脑血管内的压力;还用于颈椎骨折进行颅骨牵引,预防脑水肿、减轻颅内压。
7.膝胸卧位:用于矫正子宫后倾及胎儿臀位;对胃下垂病人也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8.功能位:骨折的病人,为了有利于日后肢体功能的恢复,医生做石膏或夹板固定时,一般都将骨折肢体的关节处于功能位,如肱骨骨折时,肘关节大约屈曲90度,髌骨骨折时,膝关节应保持屈曲5~10度。
对于以上因疾病护理需要采取的各种体位,在痊愈后,不必继续保持,应当恢复原有的正确姿势和活动,以免造成关节和韧带损伤、僵硬等不良后果。
山西省军区太原第六干休所李桂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