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住院 心理
躯体病变,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都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有关,不良的心理因素则会削弱对躯体疾病的治疗效果,甚至可以加重躯体疾病,而躯体疾病的加重又会作用于患者的心理。临床上躯体疾病常伴有焦虑症、抑郁症,因此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又对患者引发的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将是躯体疾病康复的重要环节。
1 焦虑反应
1.1 原因 (1)认为自己的疾病严重,可能危及生命安全,或带来不利后果,对疾病的焦虑及不安。(2)对医生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产生恐惧心理,怕被诊断错误、治疗方法不当带来副作用。(3)对住院环境的不适应,生活不习惯,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如睡眠时与多人同住一室,而且还有护理人员在旁观察,引起失眠、焦虑和不安。(4)焦虑作为疾病的一个症状存在,如更年期综合征、甲亢、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原发性高血压、脑血管病、维生素B12缺乏、低糖血症等,常有焦虑症状。
1.2 护理 患者的焦虑反应给正常的诊疗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尽快消除焦虑反应。(1)细致观察患者的焦虑反应及表现,针对患者焦虑产生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2)尽可能早地让患者了解他的疾病诊断、诊治方案、程序、各种检查及治疗方法的必要性及可靠性、安全性等,打消其顾虑。(3)使患者受到尊敬,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并安排及组织一些适当的活动使患者在一个温暖、亲切、受关怀的环境中安心治疗,减轻焦虑不安反应。
2 抑郁反应
2.1 原因 (1)由于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疾病导致躯体残损的程度,如疾病本身带来的疼痛等不适的感觉,患者不了解其严重程度及性质,患者常常会把病情想得很重,加重心理负担,产生抑郁情绪。(2)由于疾病的性质严重,如癌症,患者对治疗丧失信心,认为将要不久于人世,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及抑郁心境。如心脑血管病或冠心病等,患者会想到今后疾病会影响生活,无法自理,甚至会危及生命,从而产生悲观情绪。一些外伤、骨折等疾病,因为会影响其生活,肢体会丧失正常功能,或者被毁容,给患者未来的生活带来困难,从而产生失望、无助的体验,严重的抑郁情绪,甚至可产生自杀的企图及自杀行为。(3)一些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许多的痛苦和不便,因此也可产生抑郁情绪。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由于长期疼痛,有的还严重影响肢体关节活动,给料理生活甚至生活自理带来困难,因此产生抑郁情绪。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控制饮食,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很多饮食都不能享受,带来的心理不平衡,病情严重的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酮中毒或各种并发症(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各种感染、失明等)的危害在威胁着患者,使患者产生抑郁情绪。
2.2 护理 (1)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是对疾病丧失治愈的信心,那么护士要尽早地向患者提出治疗有希望的信息,使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2)病痛的症状给患者带来痛苦、折磨,会使患者产生抑郁情绪,因此尽可能地给患者解除或减轻各种躯体症状,症状的痛苦减轻后患者的心情会好转。(3)周围人的态度,包括家庭、亲朋好友、医务人员的鼓励、关怀都十分重要,但又不可过分迁就。耐心地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性质,教给患者康复的措施,使患者能把抑郁情绪转化为努力去进行康复治疗的措施之中,有了目的及相应的康复活动,并收到疗效,就会使患者的焦虑抑郁反应发生立竿见影的功效。(4)对抑郁反应明显,出现轻生观念、自杀企图或行为的人,安全护理,保证其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要有严密的措施保障其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pagebreak@
3 敏感、疑虑及防御心理
3.1 原因 (1)患者不能很快地进行患者角色的转变,不适应“一切听从摆布”的住院环境,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对医护人员产生疑虑、敏感、不满、抱怨,甚至敌视。(2)患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关心自己疾病的微小变化,对自己的饮食起居都要与疾病相联系,对自己躯体的微小变化都产生敏感及顾虑;对周围人的冷暖不关心,但关心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的言行都与自己的疾病相联系,尤其在疾病严重时多见。(3)癌症等疾病,早期无自觉症状,一旦得知自己得了严重疾病时,很快会产生否认、拒绝等心理反应,认为自己不应该、不可能得上这种疾病,对周围人,包括家属、同事及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和敌视心理,常会为一些小事产生激怒、冲突、过分的挑剔等。
3.2 护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