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上关心体贴,耐心照料,尽可能帮助患者与外界保持联系,消除患者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应用适当的沟通交流技巧,从多角度鼓励、安慰,并倾听患者的感受,真诚地表示理解和同情。引导患者保持乐观情绪,使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以达到心理健康。 向家属及陪护人员宣传医疗护理知识,由于医护人员对家庭患者的观察有着时间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向家属及陪护人员讲解常见的有关护理知识,如所用药物的剂量、输液反应症状、过敏反应的症状、如何处置、怎样和医院取得联系等等,使家属配合做好护理工作。
5 实践
5.1 指导性 家庭病床与住院病床的管理方法有所不同,它的护理工作带有一定的指导性,主要分为以下3种。
5.1.1 常规指导 初次进入患者家中前,先要了解该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疾病和生活情况等,随后围绕该患者进行一些必要的护理准备,在进入患者家中时能做到初步了解。向患者及亲属等介绍该病的一般护理知识,与他们共同安排服药、注射治疗的时间等。
5.1.2 针对性指导 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采用不同的较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的关键性的注意事项。
5.1.2.1 静滴患者的护理 除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外,都可在家庭病床中进行静滴,为此除了要掌握娴熟的静滴操作外,还要进行一些特殊的护理。首先要解释用此药的目的,静滴时由于加入某些药物可出现的不适,如注射氯化钾时产生疼痛、注射胰岛素时产生饥饿感,注射利尿剂时产生频繁排尿等,使其事先做好必要的准备,以防措手不及。其次要指导静滴时出现某些小故障时的判断和简单处理,还要指导输液瓶的正确更换、滴速的观察、调节、输液结束时的处理等。
5.1.2.2 口服药物的护理 由于目前家庭条件的改善,老人独居或与保姆共同生活者占一定比例,这给口服药的发送带来一定困难。因老年人较健忘,故给药时一定要反复讲解每种药物的服用时间及方法,必要时给予书面形式的指导。也可采用一次服用量的小包装法,如镇静催眠药、镇痛药、贵重药等一般要发至家属手中,或有第三者在场时发放。
5.1.2.3 其他治疗护理 对于家中吸氧的患者,要进行用氧及注意事项的指导。对于空腹抽血者,为避免患者挨饿,需打破8∶00上班的常规,提前上门抽血。
5.1.3 随时指导 患者在接受家庭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临时情况,要随时予以正确指导。可分为上门指导和电话指导。
5.2 独特性 家庭病床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以老年人、慢性病、肿瘤患者居多,故社区护士要从注意语言、仪表做起,与患者交谈或电话联络时,先要用适宜的尊称打开交谈局面,并要注意交谈时的语言、语调,还要能听懂一些方言,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了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和重视,还要尽快记住他们的姓名或尊称。对于一些肿瘤患者,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与家属共同商量,何时把真实病情告知患者,切不可冒失行事。由于疾病、文化、经济、职业、家庭、个性等状况不同,形成患者个体的特殊性,要针对其特殊个体,全面、准确地认识每一位患者的生理、病理、心理和社会地位等各方面情况,要“因人施护”。
5.3 连续性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随意中断,故家庭病床的护理要做到连续不断、风雨无阻,遇紧急情况要随时应诊。
5.4 科普性 宣传、普及卫生和护理保健知识,增强人群的健康意识及自我保健能力,也是家庭病床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医学科普知识涉及内、外等多个学科,故家庭病床护士需掌握多学科知识,因其工作目标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就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的修养,社区护士要经常查看有关的医疗、护理书籍,并请教相关的医护人员。增长相应的理论知识。
总之,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护理工作逐渐开始走向社会。家庭病床的护理就是其中的一种服务措施,它将护患联成一体,将防治联成一体,将护理置于群众之中。它丰富了现代护理的实践活动,适应了新医学模式和新时期的初级保健需要。
[参考文献]
1 方玉桂,杨玩华.我国内地社会护理的困惑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8):503-504.
(编辑:李建伟)
作者单位: 510010 广东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